厚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自学伤寒论水湿,困扰万千大众的淤堵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m.39.net/pf/a_5112777.html

淤堵一:气滞

自学《伤寒论》|有一种病,古人很少得,今人却易得,是何原因呢?

接上篇,继续认识人体内第二种淤堵——水湿。

气滞,是人体内多余的气态物;而水湿,是人体内多余的雾态及液态物。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于水湿这种瘀堵着墨最多、用方最多,可见其繁复程度。

因为多则乱,乱则惑,所以我们需要去梳理——从水湿的起因、身体表现、处理思路到组方用药,按这个次第去梳理,才能应对变化的人体。

1、水湿的由来

水湿可以说是外来的,也可以说是人体自生的。

我们摄入的食物、喝的水,里面本来就有水液;

我们生活的环境,有时候湿度过大,人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说,水湿是外来。

而不同的人体,处理水湿的能力不同——人体就像机器,出厂设置本不同,有的功率大有的功率小。

功率大的人体运转激烈,易于处理常规的水湿。

功率小、或因运动少自发减缓运转的人体、或出故障功率变小的人体,则往往难于处理水湿——这就像一锅水遇到大火烧,很快就能烧干;一根蜡烛来烧,连热起来都困难。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水湿又是人体自生的——是因为自身处理不了,才会造成废水代谢不出去。

客观而言,因每个人的“功率”不同,所以每个人需要摄入的水量也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状态需要摄入的水量也不同。

任何人,只要摄入了超出自己代谢范围的水,都会造成水湿囤积;环境湿度过大,超出人体应对的范围,同样会造成水湿囤积。

所以我们不能信奉“八杯水”理论,也不应认为加湿器随时随地都能用。

学中医,其实就是要培养自己觉察身体的能力——大体知道自己的“出厂设置”,以及不同时期身体的变化,而非盲目效仿他人养生的形式——一味效仿、甚至以讹传讹,可能害人害己却浑然不知。

2、如雾一般的湿气湿气和水饮,因其浓度不同,所以有必要做区分,乃至用药也有区别。

湿气就像水蒸气、像雾,尚未凝结为实实在在的水。

身体整体湿气重时,会显现出很多“湿困”的情形:

发懒发困,无法早起,不想动,想靠着躺着,胃口也可能不太好……

来看看描写“湿困”的一首诗:

书事(唐)王维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湿困”是恼人的,诗人却仿佛不恼,可以超然地叙述:

因为下雨湿气重,人发懒,白天都不想开门;青苔猛长了很多,衣服也受潮像要长出青苔一样……

常人大多会被湿气所困扰,所以我们回到此篇的主题,从中医角度想办法去解决它——

人体出现湿困,有时在阴雨绵绵时(寒湿可能性大),有时在天气闷热时(湿热可能性大)。

关于寒热,天气的寒热只是致寒致热的一个因素,如果要用药应对,则应以人体本身的寒热来决定——有时候天地寒,不一定能撼动一个阳热病人本身的热;反之,夏天也有人生病时想盖几床被子……

所以,天地只是外因,可考虑,但不可偏信,一定要尊重人体的客观。

辩证之后,如身体无明确的热象,可参考:

藿香正气散

藿香、白芷、紫苏、茯苓、半夏、白术、陈皮、厚朴、大腹皮、苦桔梗、甘草

这个方剂内的药大多偏温热,既向上向外驱逐水湿,也向下逐水,所以针对的是整体不热但有湿的人体。

“藿香正气”也是治疗暑湿感冒、胃肠道问题的经验方——其实,感冒和胃肠道问题只是人体的现象,“藿香正气”处理的是“湿+寒”引起的感冒,以及“湿+寒”引起的胃肠道不适。

有人会问,为什么夏天天气那么热,还常需用到针对“湿+寒”的中成药?

其实原因在于,夏天人体气血能量更多在表,内部就会偏虚寒。又因为天气热,出汗,口渴于是喝大量水,吃水果,甚至喝冷饮……这个时候,本就虚寒的内部就处理不了摄入的寒湿,结果就是“湿+寒”的几率比较高,于是“藿香正气”正好合用。

《金匮要略》里针对中暑的方剂还有白虎加人参汤和瓜蒂散。

瓜蒂散能催吐,其实也能处理“藿香正气”类似的情况——人体中上焦有处理不了的废物,人体需要它出去,于是想呕吐,顺应人体的解决办法就是用瓜蒂散来催吐。“藿香正气”不用吐法,它是助人体就地解决那些湿寒废物。

除了方剂之外,也可灵活择选针对“湿+寒”的药物:藿香、辣椒、花椒、白蔻、砂仁、白芷、佩兰。

(往后看会发现,这些药物跟去水饮的药比起来,力量都不持久,正好适合驱逐如雾一般尚未聚合成水的湿气。)

如果是“湿+热”的湿气,可考虑方剂:

茵陈五苓散(热不重)

茵陈蒿(重用)、泽泻、猪苓、茯苓、白术、桂枝

茵陈蒿汤(热明确、*疸)

栀子、茵陈蒿、大*(少量)

也可灵活择选药物:茵陈蒿、连翘、夏枯草、栀子、白花蛇舌草、半支莲、大*(少量)。

3、有形的水液囤积当湿润更加聚合有形,则是实实在在的水。

因为有形,所以,肉眼看、或触诊查体、乃至仪器检测都可能知晓。

它确实是有形的、明确的存在——

身肿(头面、全身、四肢局部都可能)、身重、肿痛

心下振水声(平躺按揉摇晃肚脐以上区域,能听到水声)

心下痞(平躺按揉肚脐以上区域,能探到一团有形、质软痞结)

心下悸(以上痞结可能跳动)

脐下悸(脐下有痞结,可能跳动)

腹中肠道有水走动的咕嘟声

舌头肿大、湿答答

胸水(胸胀闷呼吸困难,严重的肺部问题)

腹水(腹部积水膨隆,一般是重病才发生)

同时亦有其他身体感受,能推论出体内有水液囤积:

小便少(饮水适量、汗出不多的前提下)

一天不喝水也不渴(身体拒绝摄入水)

口渴,但不想喝水(同上)

饮不解渴(身体无法将摄入的水变成有用水)

头眩晕

饮水胃胀

返水吐水

以上诸证,若二三条合并发生证据确凿,则能说明患者体内废水过多。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湿气、水饮不可能一刀切地截然分开,所以有水饮不代表就没有湿气,可能同时兼具湿气的证——而我们区分二者的目的是,看哪个更明确明显,首先解决更明确明显的方面。)

4、逐水思路梳理

从以上列举的证可看出:人体内废水聚集的位置可能不同。

比如,心下振水声,说明废水囤积在中焦;

而如脐下悸、水走肠间、腹部膨隆腹水,说明废水囤积在下焦;

胸闷胀呼吸困难(胸水),则是废水囤积在上焦;

体表肿胀,则说明废水更多囤积在体表肌肤层。

废水囤积的位置不同,选择的去水方法一定不同,相应的,用药也一定不同——正如《伤寒论》太阳病及阳明病,一个病在表,一个病在里,所用的方剂截然不同。

以上是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重点。

另一个务必做到心中有数的情况是:

有的病人病情很重,常规逐水药也许无法撼动局面。在重病的紧要关头,可能需要用到力量峻猛的攻伐药。

而使用猛药的前提——病人的能量状况经得起攻伐——要么病人本身能量足够,要么创造条件对证用药助人体生成能量再攻伐。

若贸然强行攻伐逐水,可能促病人速死。

以上情况虽然特殊、凶险,其实都在辩证原则里。

从根本上说,无论用何种逐水药,普通的、峻猛的,都要兼顾到病人的“阴阳表里寒热”——也就是说,即使病人的淤堵非常明显,也需要先辩六经。

如果六经问题不明显,可单独使用去淤堵的药物或方剂;如果六经有明确问题,必须以六经方剂为基础,合并使用去淤堵的药物或方剂。

因一切淤堵都是人体代谢驱逐掉的,而非药物驱逐,药物只能助人体一臂之力。六经辩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体良性运转起来,有积极主动代谢淤堵的前提条件。

下篇待续:逐水药物及方剂

 推荐书目 

《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第二版)》(刘希彦)

《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金匮要略》(刘希彦)

 参考书目 

《伤寒论通俗讲话》(胡希恕)

《伤寒论》成都研习室

创办者:郑远伟罗浠夫妇

自有幸觅得明师刘希彦先生,学习《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之后,生命维度得以提升。故以“以先觉,觉后觉”的发心创办《伤寒论》成都研习室。致力于将《伤寒论》薪火相传给更多有缘家庭,乃至下一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