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真假优劣直接影响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3],其质量控制和评价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4-5]。现行中药质量控制的基本模式是参照化学药品质量控制方法建立的[6]。然而,中药成分十分复杂、药理作用广泛、大部分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清楚、大部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7],简单照搬化学药品的质量控制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因此,如何建立既符合中药特点,又能为国际医药界所认可的质量标准体系,是当前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8],也是国内外中药研究者的研究重点。近年来,一些新思路、新方法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发展,如肖小河教授提出的“大质量观”中药质量控制方法[9]、刘昌孝院士提出的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s)的新概念[10]。本文从“药材基原-物质基础-Q-markers-质控方法”4个层次探讨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如图1所示。
图1基于“药材基原-物质基础-Q-markers-质控方法”层级递进的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模式
Fig.1PatternofhierarchicalprogressionforqualitystandardofCMMbasedon"herbalorigin-materialbasis-Q-markers-qualitycontrolmethod"1药材基原真伪鉴别技术
中药质量评价主要包含药材的真伪鉴别和优劣评价[6]。我国中药品种繁多、基原丰富,存在大量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现象,更有不法商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致使中药品种不清、入药不当,进而演变为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中医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1]。目前,主要采用性状、显微、理化方法鉴别药材的真伪[12],鉴别依据多基于分类群的性状特征分析[13],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色谱、波谱、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多维联用技术不断渗透到中药鉴定领域[14],特别是DNA条形码(DNAbarcoding)技术的引入,正在推动分类学的“文艺复兴”[15]。该技术是年由加拿大Guelph大学Hebert首次提出[16],即利用基因组中一段公认的标准短序列鉴定物种的分子诊断新技术。通过筛选、确定通用条形码,建立条形码数据库和鉴定平台,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比对DNA数据,进行物种鉴定。在中药DNA条形码研究领域,我国学者陈士林[17]构建以ITS2(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ITS2)为主体序列,pabA-trnH为辅助序列的植物类中药鉴定体系和以COI(cytochromeCoxidasesubunitI)为主,ITS2为辅的动物类中药鉴定体系。该方法被《中国药典》年版一部收载,并应用于乌梢蛇和蕲蛇的鉴别[18]。
2物质基础研究技术
药材的真伪鉴别,不足以全面评价药材的质量,对于已确认正品的药材,必须引入量化数据,才能进行优劣评价,实现质量控制[6,14]。然而,中药成分复杂、作用广泛,成分间相互影响,整体药效不是单一成分药效的简单加合,而是成分间多维度、多层次的非线性协同作用的结果[19]。由此可见,中药质量控制的关键是质控指标的选择,而质控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20]。目前,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主要参照化学药品的方法,基于“活性导向分离/高通量筛选”,将中药整体逐渐拆分成单一组分或成分进行研究,割裂了中药中各成分间的关联性,不仅无法体现中药的作用特点,甚至还会出现“成分越明确、药效越微弱”的现象。因此,基于正品药材,深入研究物质基础,是开展Q-markers辨析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例如,笔者构建了基于“浓度-梯度定向剔除技术”的甘草化学物质基础研究方法,系统阐明了甘草中的化学成分[21];基于核磁共振技术阐明了丹红注射液中氨基酸、单糖、酚酸等成分[22]。
3Q-markers辨析技术3.1基于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标准体系Q-markers辨析技术
中药初期质量标准体系主要是参考化学药物的质控模式,孤立地构建单一指标成分的定性、定量标准[23],无法全面控制中药的质量。果德安等[23]认为多成分与多靶点起效的中药需要更加完善整体质量标准体系,并基于多年中药国际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工作,提出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强调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全面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构建的基石,认为目前需基于中医理论指导,认识和辨析中药的主要药效成分,制定科学实用的质量标准。Da等[24]以多糖类成分作为指标成分研究赤芝和紫芝,结果表明2种灵芝的多糖量相当,而以药效成分三萜类成分作为指标成分研究时,发现赤芝中含有灵芝三萜酸、灵芝三萜烯酸、灵芝酸等成分,而紫芝中几乎检测不到,因此建议采用三萜类成分甄别赤芝和紫芝。
3.2基于等效成分群Q-markers辨析技术
当前,中药质量控制存在“指标成分选不准、含量范围定不准、量效关联不强”等问题,制约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的发展。杨华等[19]基于“成分-药效-质量”3要素,提出以等效成分群(bioactiveequival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