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作为中药的一种剂型,是冬令进补的重要方法和形式。近年来,膏方在内容与功效等方面均有很大发展,不仅单纯用于滋补强身,而且还能兼治一些疾病。我们知道,膏方需要胃肠道来吸收。那么,胃肠道有疾者如何应用膏方调理呢?
胃肠道主要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属中医的“脾胃”范畴,而中医认为脾和胃的功能又有差异,胃负责受纳、腐熟水谷而成为食糜,主通降(类似现代医学所说的“排空”),脾负责水谷精微物质的消化吸收,将营养物质运送到心肺乃至周身,主升清。脾胃对水谷的消化吸收功能直接影响人体全身功能,所以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乃后天之本”的说法。因此,调节脾胃功能对胃肠道疾病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补益脾胃又是调节脾胃功能的主要方法。
由上可见,胃肠有疾者可以通过吃膏方来达到治疗目的,但这主要是指一些慢性胃肠疾病,如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后、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氏病﹚、胆石症术后肠功能紊乱及胃肠道肿瘤手术后的调理。若是胃肠道的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如急性胃肠炎、急性痢疾、消化道出血、急性胃痛、腹痛等,均不宜服膏方。
在吃膏方之前,患者若有胸脘闷胀、食欲不振、舌苔厚腻等症状,提示湿邪困阻脾胃,或饮食积滞脾胃,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此时,不应立即吃膏方,而应先服用一些运脾化湿、消食导滞的中药,如苍术、厚朴、枳实、半夏、陈皮、山楂、神曲、谷麦芽等煎汤服用,以改善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开路方”。
慢性胃肠病患者服用的膏方,若属于单纯的脾胃虚弱,只需补益脾胃即可。但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脾胃虚弱者多运化不健,容易导致饮食积滞,或脾虚生湿,或气机不畅,或湿郁化热,或气滞血瘀,表现为虚实夹杂的症候,所以膏方的用药应该建立在健脾和胃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胃肠疾病,不同的患者,仔细辨证,适当予以祛邪,或清热泻火,或消食导滞,或理气化湿,或活血化瘀,做到虚实兼顾,标本同治,但祛邪不可攻伐太过,处处以固护胃气为本,避免损伤胃气;补益又不可过于滋腻,以免加重脾胃的负担。
膏方一般每天服1~2次,多在空腹或饭前半小时或饭后1小时或晚上睡前服,每次1汤匙,用开水冲服,如胶质稠黏难化,也可用碗、杯隔水炖热后服用。服用期间,如遇伤风感冒、腹泻等情况,应暂停服用,等上述急性病治愈后再恢复服用。服用膏方时忌同食萝卜、红茶、咖啡、蟹虾等。如大便溏薄、畏寒怕冷,舌苔白,辨证属阳虚的人,忌食生冷寒凉食物;如大便干结、怕热、口渴,舌苔*腻、舌质红,辨证属阴虚的人,忌食辛辣油炸食物;若脾胃素来虚弱的人,在服用膏方的同时,还可吃一些山药、白扁豆、薏苡仁、莲子肉、芡实、红枣等健脾之物,或煲汤,或煮粥,用作食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