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dflx/根据主诉,脉、色、舌象,初判方证,要鉴别其他方证,进而问诊。
主诉胸胁痛问是否口苦-------》小柴胡汤证--》

/p>
大便稀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大便干,可能是大柴胡汤证或柴胡加芒硝汤证。
重视望色,面色发黧黑者-------》“水气病”或“水饮”病。
胃有时堵,口渴,心烦。支饮,木防已汤证。
在问诊必问:口渴不渴、口干不干、口苦不苦。
其次必问:大便稀不稀、大便干不干。-----------把握证的寒/热/虚/实。
第二,重要的理论知识或临床经验。
1.首辨六经而再辨方证,“抓主证”,包括抓“六经提纲证”与抓“方证”两个方面。
伤寒论》第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第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医案:康某某,男,45岁。年8月5日。肝硬化腹水,腹大如鼓,胀满难忍,大便稀。舌红,苔薄白。处方:红人参12g、白术12g、干姜15g、炙甘草10g、制附子12g。7剂。[理中合四逆汤]
不能见腹水就利水,见腹胀就行气。这个人一是大便稀;二是腹满。太阴病的主证为腹满,“下之则胸下结硬。”所以不能利水,
2.六经含经络:
何谓六经辨证?六经包括经络,辨六经包括辨经络的理论是从实践中得来
怎样辨六经?仲景自序讲了一句话:‘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强调经络会通,也点明了六经的实质。六经包括经络,辨六经包括辨经络脏腑。的思路与方法:六经所属经络部位的病症用六经所属方论治。
#芦某,女,42岁。年9月2日。三叉神经痛。右鼻根下刺痛,放射到右耳与右侧半边脸。大便干燥,3~4天1次,心烦。舌红赤,苔*薄。
处方:生地30g、玄参30g、麦冬30g、大*4g、芒硝4g、炙甘草4g、羚羊角粉1.8g(冲服)、钩藤15g、白芍20g、丹皮12g、夏枯草16g、片姜*12g、僵蚕8g、漏芦10g、白芷6g。7剂。
疼痛部位在面部阳明经络,病属阳明。三叉神经痛部位在鼻旁以上时,药用走阳明经的白芷,加漏芦,相当有效。”
#张某某,女,45岁。年7月1日。上诊月经淋漓10天不净,浑身乏力,头痛,大便每天1次,量少,舌正红苔白。用补中益气汤加艾叶炭8g、阿胶10g。本次来经4天即干净,不再淋漓。
生气则右胁疼,吃饭不香,口苦,腹痛,腰、背两侧疼痛甚。舌正红苔白。用柴胡桂枝汤:柴胡15g、*芩8g、半夏15g、红人参10g、炙甘草10g、大枣12枚、生姜10g、桂枝10g、白芍10g。7剂。
这个病人口苦,为少阳病,胆热,又见腹痛、腰痛、背痛,则为少阳经脉不利,这说明脏腑与经络不能分开。
背痛的区别:背部正中心为太阳,后背、脖子疼偏两侧,甚至到肩胛则属少阳;腰髋也与少阳经有关,所以用小柴胡汤,加桂枝、白芍,兼顾太阳。
3.六经与六气相关
辨六经要兼辨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证虽已辨明,但如忽略六气之“湿”,则难以取捷效
#宋某某,男,53岁。年6月3日。胆囊炎,右上腹疼痛则难以忍耐,在床上打滚,痛从胆区向胸部放射。
大便干,心烦。舌红,苔白厚腻滑,脉沉弦滑。用大柴胡汤。处方:柴胡16g、*芩10g、半夏15g、大*5g、枳实12g、白芍15g、生姜12g、苍术12g、厚朴14g、陈皮14g、大金钱草12g、虎杖20g、海金沙10g(布包)、郁金10g、茵陈15g、栀子10g。7剂。
年6月10日。疼痛减轻,可以忍受不再打滚了,泻稀便两次。现每天1次大便,尿*。舌正红,苔白腻,脉弦数。用大柴胡汤合平胃散加草果。
处方:柴胡16g、*芩10g、半夏15g、大*4g、枳实12g、白芍15g,生姜12g、苍术12g、厚朴14g、陈皮12g、青皮12g、草果4g、片姜*12g、橘叶10g。14剂。
年6月24日。胆区胁腹疼痛已止,唯左胸有一点疼,大便偏稀,时口苦、恶心。舌正红,苔腻。用小柴胡汤。
处方:柴胡16g、*芩12g、半夏16g、生姜10g、苍术10g、陈皮10g、青皮10g、大金钱草30g、川楝子10g、元胡10g、香附10g、川芎10g。7剂。
在二诊时刘渡舟先生对我们讲:“《伤寒》辨六经,《金匮》辨五脏,唐孙思邈用脏腑五脏辨证结合六气。古中医无细菌学,讲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要与五脏对号。就像宋先生这病,虽胆肝有病,而舌苔特白腻,是六气之湿热阻塞而痛,故用大柴胡汤合平胃散加草果,服完痛减了。你们看重要不重要。”
4.要重视时方家运用经方的经验,应重视经方扩展应用
张某某,男,57岁。年6月17日。中风后遗症,癫痫小发作,时为频发,每5分钟发作一次,手足不停地抖动,心里害怕。
前几诊曾用温胆汤、仁熟散加减,癫痫小发作减少,反应转清楚,心里害怕减轻。但仍抽搐,只是抽的次数少多了,抽时自己不知道。
说话没底气,出虚汗,大便憋不住,有时1天4次。舌淡红,苔白。用理中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处方:红人参10g、白术30g、干姜10g、柴胡10g、*芩3g、半夏12g、桂枝10g、龙骨30g、牡蛎30g、铅丹4g(布包扎紧,同煎)、茯苓20g、生姜3g、大枣6枚、*芪10g。7剂。
刘渡舟先生在开处方时说:本方白术为什么用这么大量?肝风有急惊风与慢惊风:急者,阳气有余,阴气不足;慢者,土不能培肝,肝气不调了。
这个病人大便憋不住,提示脾虚,土不培木,木气旺而动风。因此用理中汤以红参、干姜,重用白术健脾。
刘渡舟《肝病证治》中有讲解。《医宗金鉴》幼科有讲急惊风、慢脾风,我是按慢脾风治的。处方为什么不加炙甘草?这个病人还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仲景原法去甘草。
#许某某,女,60岁。年5月6日。右胁痛,右上腹连背也痛,打嗝,大便少而干,不易解,小便频。舌红,苔白*相兼而腻。用小柴胡汤去大枣加牡蛎合枳橘散。处方:柴胡16g、*芩10g、半夏12g、生姜10g、*参6g、炙甘草6g、牡蛎30g、片姜*12g、陈皮10g、枳壳10g。7剂。
刘渡舟先生在诊脉后讲:右侧胁痛要记住一句话,叫:“片姜橘枳草医轻”。这句话出自《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胸胁痛篇(“右属痰气重逐饮,片姜橘枳草医轻”)右胁痛属痰气,轻者,用枳橘散(枳壳、橘皮、片姜*、甘草)。此方很有效,与治胸痛的颠倒木金散(木香、郁金)都是好方子。这个病人大便不下,就用小柴胡汤,津液得升,大便就会自然而下,再加理气药则更易通便。
5.东垣补脾胃学说非学不可,补脾气、升清阳、降浊逆、祛湿、泻火,可治疗头面五官清窍诸多病症,也治清阳不达四末,四肢末端诸病(湿疹浸淫流水溃烂者
李东垣讲脾胃,最大的一个理论是升降,升降有问题,脾胃就不和。
何时升清阳?如何升清阳?
#李某某,女,44岁。年11月18日。头晕,耳鸣,头响,目涩,腰痛,大便偏溏。舌胖淡红,苔白。用升阳益胃汤。
处方:*芪16g、*参14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6g、陈皮10g、半夏10g、防风6g、柴胡6g、白芍10g、*连3g、泽泻15g、羌活4g、独活6g、生姜3片、大枣5枚。7剂。
李杲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东垣方有补中益气汤,偏于补虚;有调中益气汤偏于治湿;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偏于治热;有升阳益胃汤,虚、湿、热兼治。临床上脾胃病或湿多些,或热多些,或脾气虚多些,或湿多热少,或热多湿少,要据此而或偏于升阳,或偏于清火,或偏于补中气,或偏于祛湿,灵活配伍,变化运用。
6.《金匮要略》辨治杂病的方法:刘渡舟先生特别喜欢用《金匮要略》方论治杂病,如不论什么病,但见面色黧黑,口渴者,辄用木防己汤;头眩晕而但见舌胖大水滑欲滴者,辄用泽泻汤;胸满而大便偏干者,辄用厚朴大*汤等,用原方2味、3味,可获神效者,不胜枚举。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原方3味药治疗一例心脏病心包积液患者,心包积液竟逐渐吸收而获奇效。
#陈某某,女,41岁。年4月29日。服上方半夏泻心汤大便溏好转,心下痛减轻,但仍不能吃凉东西,饮食不注意即腹胀、肠鸣,胸堵闷、打嗝。舌红,苔*白相兼。用生姜泻心汤合橘枳姜汤加茯苓。7剂。
年5月6日。上方显特效,已不打嗝,胸已不闷,腹胀愈,大便转正常,胃口也很好。舌正红,苔薄白。用橘枳姜汤。处方:橘叶10g、枳壳10g、生姜10g、茯苓30g、*芩3g。7剂。
茯苓杏仁甘草汤治胸痹,胸中气塞;橘枳姜汤治胸痹,胸中气塞。为什么同是胸痹,却用不同的方?
刘渡舟先生接着说:《金匮》有多少篇?每篇多少方?《金匮》四饮到底是什么?就支饮而言,有5条6方。
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泽泻汤、厚朴大*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小半夏汤。支饮同名,方为什么不同?为什么用木防己汤?
7.要研读孙思邈的《千金方》:必须熟读的方书有4本,一为《伤寒》方,二为《金匮》方,三为陈修园《时方歌括》《时方妙用》,四为《千金方》。对于杂病,《金匮》方拿不下来时就得用《千金方》。
#刘某某,女,41岁。北京延庆县人。年5月6日。神经衰弱,上方半夏千里流水汤,药后睡眠好多了,情绪也稳定了,已不烦躁。头晕,目涩,泛恶,心烦,月经量少。舌红,苔白。
处方:半夏20g、秫米30g、生地30g、*芩10g、炒枣仁30g、茯神15g、远志10g、生姜10g、橘叶10g、当归15g、白芍15g、枳壳10g、夏枯草15g、栀子10g。7剂。出自《备急千金要方》胆腑篇。
来源《跟刘渡舟学用经方》,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著/张文选、王建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