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病人本身里有停水、小便不利,治疗时只发汗属于错误的治疗,造成病人五苓散的水逆证。‘逆’指错误治疗造成的逆证;
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水逆证应该用五苓散利水的方法治疗,但是如果继续用发汗的治疗方法,必然造成病人上吐下泻;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经过汗法、吐法、下法的治疗,病人胃肠里没有实,在表也没有麻*汤的表实,造成病人虚烦。经过汗吐下后,遗热不除,热结在里。严重的还会辗转反侧,不可名状的烦躁。都是热上冲影响心脏、头部导致的。胡老认为属于炎症。栀子豉汤解烦祛热,虚劳的虚绝不可用栀子类的苦寒药。
若少气者—《内经》“壮火食气”。热盛则短气,呼吸短促。热烦陷入急迫状态,呼吸短促,在栀子豉汤中加甘草缓急迫,同时甘草由补益的作用,尤其补脾胃。
临床上胡老常用栀子豉汤,凡是心中说不出的烦躁,多数属于栀子豉汤证,实际上这三个方剂不会造成病人呕吐。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而烦热,胸中窒者—整个胸部左右中间(指食道),病人感觉堵塞。临床上食道炎等食道上的病,现栀子豉汤证的,可以用此方。胡老曾治愈一食道憩室患者。胸中指中间胸骨处,整个胸是柴胡证,临床上要分清楚。
临床上不一定是汗吐下造成的此证,病人没有里实、表实。凡是现栀子豉汤证的烦热(炎症)都可以用。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大下之后,身热不去—伤寒误用下法,使得邪陷于里,热邪内陷,所以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者—指心脏部位,心中有支结疼痛的感觉。
胡老曾以栀子豉汤加减治愈一急性心囊炎。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 厚朴四两(炙)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表证误用下法,使得表热内陷,造成心中懊恼,腹部胀满,卧起不安。枳实、厚朴去胀满。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古人用巴豆类的热药泻下寒实,但是大下之后,身热不去,说明治疗方法是错误的。微烦是由于大下伤了中气,伤了胃气,同时生了寒,造成病人寒热错杂的证候,故用药也是寒热并用。栀子去烦躁,干姜祛胃中虚寒,呕逆或者下利都可用干姜。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这条讲栀子豉汤的禁忌证:栀子属苦寒祛热药,病人有虚寒性的大便溏泄,绝不能用栀子。栀子、*连、*芩、*柏都治烦,但是*连、*芩、*柏能治下利,但不利小便;栀子无此功效,栀子解烦、祛*、利小便。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一条应与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一起学习。苓桂术甘汤是由于里有停水而表不解,误用下法、吐法,表不解就气上冲,造成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如果继续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就会造成身为振振摇,还可以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病人本身里有停水、小便不利,得了表证误用发汗治疗,虽然汗出,但是仍然表不解,还发热。
心下悸—水逆满于心下造成悸动;
头眩—水气上冲,造成头晕;
身瞤动—身上的肌肉或者筋脉跳动;
振振欲擗地者—苓桂术甘汤证只是‘身为振振摇’的站立不稳而已。这里是指打寒颤,要倒下的样子,说明病情已经陷于阴寒的证候。
真武汤也是一个利小便的方剂,用于阴证的虚证。苓桂术甘汤用于阳证的虚证。
白术、茯苓利尿;水上逆也会造成恶心、心下悸,重用生姜温中止呕;芍药治腹痛;附子用于阴证、虚寒证。
真武汤临床常可用于小便不利、振寒、肉瞤、欲擗地,也能治里有停饮或见腹痛、或下利。
里有停饮的人得了外感,尤其又有小便不利的,不能用一般的发汗法,必须利小便,误用发汗法会造成变证多端。小青龙汤治疗心下有水气,同时表不解,需在祛水的基础上解表。临床上常见小便不利的表证,必须利小便,小便利了表也就解了。如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苓桂枣甘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等都属于利小便以解表的方剂。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作为学习目的而设计,不作为治病之处方,请勿盲目试药,因中医讲求的是辨证施治,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不良后果!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随时与我们联系(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