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友记中药好苦还要不要继续坚持吃 [复制链接]

1#
治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天天上门诊,经常会有老友(老患者朋友)说,中药好苦啊,......,中药还要吃多长时间?......,药快吃不下去了,......,碰到这种情况,当医生给人家开药的我一般都会问老友们,中药吃了,之前的情况有没有好转啊?一些症状有没有减轻啊?身体整体精气神的状况有没有改善提高啊?如果回答都是正向的,能减轻的、好转的、改善的,但从舌脉的情况,和当下的身体情况看,如果确实需要中药继续调理一段时间的,只有鼓励老友们坚持一下,再坚持一段时间。但同时,也会提醒别忘了日常的饮食忌嘴和不熬夜等等的配合。那为什么中药会那么苦?为什么我们要吃那么难吃的、苦的中药才能调的了身体?这里其实引出一个问题,也是老友们经常问的:如果不想吃中药,日常的一些失眠、睡眠不好、便秘、脱发、咽炎、甚至痛经等等能泡些什么茶,或煮些什么粥、汤之类的能调的了不?平常泡些枸杞、菊花、大枣、桂圆喝能调的了不?还有更多的薏米红豆祛湿的能行不?......,......几乎每天都会有很多老友问这些问题,而我只有无奈地反复回答,这些东西都治不了也调不了您目前的身体情况。虽然,我们经常说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药食同源”的、可以有很多食疗的方法等,但虽然都是同一个东西,用法不一样,所体现出来的是“药用”还是“食用”会有很大区别。连我们老百姓都知道“是药三分*”,治病是“以*攻*”。那何时是发挥作为“药用”的“*性”来治病的;何时又是不会有“*性”可以作为“食用”的,这个还是应该从传统中医理论上有个区分认知才好。(先简要中医科普一下,所谓的“是药三分*”和“以*攻*”里“*”在中医药里的主要含义:主要是指药物的四气五味——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的“偏性”,中医治病的原理,也就是用不同药物的偏性来纠正调节身体阴阳寒热、气机升降出入失调之偏。简单举例来说,比如咳嗽,肺气不能正常升降了,就用一点桔梗、瓜蒌皮宣降肺气;肠胃寒凉了,就用一些干姜、白术、茯苓温脾健脾。)我们回到一些“药食同源”的东西,来看看“药用”和“食用”的区别,一般有一下两种情况:1,搭配的不同。比如肉桂/桂皮、生姜,用在烹饪菜肴的时候,我们主要搭配的是各种食材(肉类、蔬菜等等),用量、用法需要与其他食材口味协调融合,最后体现于各种的菜系。这时候的桂皮、生姜就主要是发挥“食用”的作用;整体菜肴吃起来是美味的。但如果这个桂皮/肉桂、生姜和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等等这些搭配在一起煎煮,那就是“药用”了,依据其本身的功效作用,再综合其他药材的性、味、功效,总体上可以治疗阳虚、脾肾寒湿、水湿停蓄的一些病证,比如一些较为明显或突出的怕冷、四肢、手足冷、背冷、小腹凉、胃脘凉、肠胃大便不调甚至常反复有肿泡泡的状况,这时的桂皮、生姜综合所搭配的药材发挥较强的温阳利水湿、祛寒湿的作用,这样就是典型的“药用”体现了。那这个中药配起来煎煮的中药汤剂喝起来味道就没有什么“美味”可谈了哦。虽然这个“桂皮/肉桂、生姜和白术、茯苓、猪苓、泽泻”配起来的药可能喝起来没有那么苦,但也不会像饮食中的“粥、汤、茶”喝起来各自风味独特,可以达到让您享用的程度。2,“食用”——“食疗”,“药用”——“药疗”的区别。“食疗”和“药疗”所针对的病证程度有很大区别。可以说大部分“食疗”能起的作用,是可以预防或调理一些可能存在的潜在的病证或较为轻浅的病证。就拿我们都知道的薏米、红豆祛湿来说,用这些东西之前,也还是应该判断一下,是不是真的身体里有中医的湿证,还是在“人用我也用”。如果只是考虑一般的“养生粥”,并也不是专门给自己“祛湿”,那这个薏米、红豆就要与其他的五谷杂粮一起搭配吃。如果长期单独吃薏米、红豆反而可能加重了脾胃的寒湿。(这里可参考之前的薏苡仁如何搭配才能更好的祛湿文章)那么,如果拿薏米、红豆做为食疗来健脾祛湿的话,那您的身体至少会有些轻微症状,比如大便不成形、吃完饭胃子一直“顶到起”不好消化,或者没有这些明显症状,只是有些舌体偏淡,舌苔有点薄腻,舌边有点齿痕。也就是说一些较为轻浅的脾虚湿阻,是可以考虑用些薏米、红豆祛湿,但在具体食疗搭配食材的时候必须注意少量搭配一些可以温脾阳、健脾气的可食、可药的藿香、陈皮、生姜、豆蔻(白蔻仁、草豆蔻)等具有温脾健脾行气功效的常用烹饪香料。(搭配的量、比例一定还是要咨询中医老师,搭配的量不合适,反而会引起新的问题!!)但如果,您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脾虚湿阻甚或兼夹较为明显的积滞,比如您已经有较为明显的口气了,大便时干时稀,大便解不通畅了,胃子经常胀的不舒服,甚至吃饭都没有什么胃口了,有些口干口苦了,痘痘这里那里的反复长,包括很多睡眠、妇科、男科问题,同时舌苔厚腻的自己都感觉难受了,这种状况下,虽然都有“湿气重”的基础,但再用薏米、红豆或搭配些什么其他食材煮些粥,就可能治不了也调不了这种较重的脾虚寒湿或湿热内阻兼夹积滞、瘀滞的病证状况了。这种“湿气重”合并“积滞、瘀滞”的情况就必须要进行中药的配伍成方来治疗调理了。也就是需要“药疗”的作用才能治得了上述这些较重的“湿气重”的病证了。中医学里,湿邪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上中下三焦肺、脾胃、肾之气机升降对水湿的运化、输布、排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我们居住的房间里如果停留了太久的阴暗潮湿的霉气的话,我们除了能有阳光晒进房间里,还需要能有四面的窗户打开通风,这就是阳气的动力,祛除潮湿的霉气。促进脾肾之阳及内外、表里、脏腑间气机通畅就需要中药里具有辛温、苦温芳香温化、行气燥湿的药物,也就是说,在祛湿的方药配伍里,除了利水渗湿的薏米、红豆等药物,辛温、苦温类的中药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单一的祛湿类药,有可能由于其本身的偏凉、偏寒之性加上长期的服用,反而会加重体内水湿的内外壅滞。比如,传统方剂里,治疗寒湿为主的病证,需辛温、苦温芳化温散的药物和利水渗湿的药物配伍为主,例如: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真武汤(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萆薢分清散、五皮散等。还有治疗内寒不明显突出的“湿滞脾胃证”的平胃散(苍术、厚朴、陈橘皮、炙甘草)、藿香正气散(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炙甘草)都内涵了相似的辛温、苦温芳化温散的药物配伍利水渗湿的药物的组成结构。

再如,治疗湿热为主病证的传统方剂里,除外清热利湿的药物仍需少佐辛温、苦温之品,一是顾护脾肾之阳,二能促进气行则水行,气化则湿化。例如治疗“湿温初起、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的三仁汤(杏仁、生薏苡仁、白蔻仁、飞滑石、白通草、竹叶、厚朴、半夏)里滑石、白通草、竹叶、薏苡仁甘寒渗湿,配伍了白蔻仁、厚朴、半夏及杏仁以苦温燥湿、宣畅气机;治疗湿热并重“湿温时疫”的甘露消*丹(飞滑石、绵茵陈、淡*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里,滑石、茵陈、*芩、木通苦寒、甘寒清利湿热、燥湿渗湿,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辛温、苦温芳香行气运脾,燥湿化湿;

如果兼夹了之前说的积滞、瘀滞,还需要在上述寒湿、湿热的基础方子上,加减一些焦三仙和活血化瘀的药,这些药的气、味也大都辛开苦降,才能达到通行经脉、泄积除滞的作用。所以,老盆友们可以看一下,就是如果从中医医生的角度,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认为您可以不用吃中药,只需要注意饮食、生活方式的调节,那就是较为轻浅的病证状况,也还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来适度的用一些“食疗”(以食材或一些药食同源的食材搭配为主,味道属于“食用”类)的方法;但如果中医医生都确定,您现在的情况,喝那些什么这个粥、那个茶,包括阿胶、枸杞、菊花都没什么用,是需要用一些中药、吃一些中药来治疗调理的话,您就最好听取医生的建议,乖乖用一段、坚持一段时间的中药治疗调理——进行“药疗”(中药的各种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的气味搭配,吃起来、喝起来的味道是明显的“药用”类,这个“药味”、或“苦味”是一个个完整的中药方子熬出来的正常的“药味”),而且也只有“药疗”的“药味”才能把身体里、脏腑经脉里阻滞的、瘀堵的“垃圾”清除,同时扶助元阳、气血,恢复您“神清气爽”的“精气神”。至于中药需要吃多长时间,还是要看您的病证的轻浅、深重的程度。一般,由于外因短时间起病的病证,比如急性外感咳嗽、发热、肠胃问题等,可能吃个2、3付,3、4付药,疏散疏散、清解清解就好了。但如果是由于日常日积月累的,很多不自知的、不合适的生活方式积累、导致的病证,甚至成了“沉疴痼疾”、“久病入络”,病入脏腑经脉更幽深之处,甚或病位涉及更深更错杂之经络系统,就不是3、4付药就能解决的了的了,(大家还记得“病入膏肓”不?所以,千万注意平时的生活状况、身体状况,不要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成更深沉的病证,到难治无法治疗的地步。)就需要中药由脏腑入经脉、由气入血的循序渐进的疏通调理阻滞在幽深之处的病邪。这是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去疏解身体里深深浅浅各地方的“结”的。这样疏解的药,必然需要辛、苦、酸、咸兼施,所以治疗这样日久积累的病证的药又不好吃,又需要吃的久一些。同时,“解铃还须系铃人”,需要您配合调整良好的生活、饮食方式,促进中药更好的疗效,也能帮助一些“沉疴痼疾”慢慢减轻的快一些。这就是老话说的:“病去如抽丝”——久病、慢病,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治疗、调理。如果能坚持中药调理下来,身体状况比吃药之前改善了很多,精气神也上了一个台阶,停药后,就需要您好好的维护,坚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方式,来好好的维护您的身体了。王华楠中医学博士。副主任中医师。坚持传统中医药临床优势与特色,在中医药优势病种方面为患者提供中医药服务。擅长运用中医经方、时方治疗常见中医内科:慢性咳喘、脾胃疾病、便秘、风寒湿痹痛、痤疮、失眠、湿气重等;中医妇科:月经不调、痛经、多囊卵巢综合症、盆腔积液、痤疮、带下、慢性妇科炎症、更年期综合征、备孕怀孕前调理、产后哺乳期后调理、月子病调理、女性面色气色调理等;中医儿科:咳嗽、积滞、厌食、小儿体质调理等。同时注重运用中医方法针对个体差异指导生活饮食等方式,指导适宜的养生保健方法,调整体质,调理亚健康,防治慢性疾病,提高生活质量。门诊时间: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专业方向:中医内妇儿科新增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医馆门诊门诊时间:周六下午、周六晚上

欢迎来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医馆看诊

特为工作、读书的朋友,挂不到华西号的朋友,增设周六下午、晚上门诊。

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医馆门诊网上预约流程:进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