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日一药麻黄0917 [复制链接]

1#

六三、麻*《本经》中品

味甘,温,无*。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一名龙沙。味苦温。生川谷。

我国西北部皆有出产,以山西大同为最良,其它如印度及西伯利亚南非洲皆有产。

味苦,性温散,无*。

麻*为发汗解散要药,功能退热平喘利水,主伤寒表实无汗,治肺实喘逆,通利水道。

《别录》中品

微温,无*。主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不可多服,令人虚。一名卑相,一名卑盐。生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干令青。厚朴为之使,恶辛夷,石韦。

1.宣散皮毛

①推动皮部卫气(前通、后通)。通过加强皮毛系统的宣散作用,促进皮的卫气经肺→胸→上膈→前通,后通路在皮部平行走行。因此可外散外束皮部的寒邪。

《本经》“治中风伤寒头痛”、“发表出汗”、“去邪热气”、“除寒热”

《别录》“通腠理”、“疏伤寒头痛”、“解肌”。

②外散膈邪

提高肺的宣散作用,使无论在肺→胸→上膈→皮部上任何部位的邪均得以外散。例如外散上照的症疟邪(《外台》牡蛎汤)。

《本经》“治温疟”,《别录》“主治风胁痛”。

③将胃气与肾气相续

在胃气十分充足的情况下,通过推动后通卫气,可将胃气再送到肾。同样因增强了肺的宣散作用,胃气被动地从胃流向心下→膈→胸→肺。

肺的卫气

→后通路

胃→肾

2.将肺气与心、心包相接续,加强心、心包系统的宣散作用。

推动脉中之血、脉外之气

促使肺气送往心、心包,从而使在心→脉中之血,心包→脉外之气的通路上循行的脉中之血,脉外之气得到推动。

并因此具有了活血,行血作用。

《本经》“破癥坚积聚”,《别录》“消赤黑*”麻*的第一个作用是通过宣散皮毛而推动皮部卫气。第二个作用是推动脉中之血,脉外之气。麻*的第二个作用虽强于桂枝,为了发汗仅用麻*却是不够的,必须与更能推动脉外之气,使气从腠理外出的桂枝相配合使用。

《本经》“发表出汗”,《别录》“解肌”。

肺、心、心包、皮部、血脉。

(34方)

汤剂:1.乌头汤、2.越婢加术汤(《千金》)、3.越婢加半夏汤、4.越婢汤、5.葛根汤、6.葛根加半夏汤、7.还*汤、8.桂枝加葛根汤、9.桂枝去芍药加麻*细辛附子汤、10.桂枝芍药知母汤、11.桂枝二越婢一汤、12.桂枝二麻*一汤、13.桂麻各半汤、14.厚朴麻*汤、15.三*汤(《千金》)、16.小青龙汤、17.小青龙汤加石膏汤、18.续命汤(《古今录验》)、19.大青龙汤、20.文蛤汤、21.牡蛎汤、22.麻*汤、23.麻*加术汤、24.麻杏石甘汤、25麻杏薏甘汤、26.麻*升麻汤、27麻*醇酒汤(《千金》)、28.麻*附子甘草汤、29.麻*附子细辛汤、30.麻*附子汤、31.甘草麻*汤、32.麻*连轺(yao)赤小豆汤、33.射干麻*汤、34.麻*汤。

丸剂:半夏麻*丸。

治身上*风疹,皮肉不仁,主壮热温疫,山岚瘴气等。

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

去营中寒邪,泄卫中风热。

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虽其茎直上,但却如草之从生,故能上升又能外散,其茎空,直达而上,且无大味,纯得天轻阳之气,故专主气分。一般取其苗,以其苗细长中空,象人毛孔,而气轻扬,故能发汗,能通阳气,直走鼻皮毛,其根坚实味涩,故能止汗。

捡去杂质,去尽木质及残根,喷淋清水,微润,切1.5厘米段片,晒干或烘干,去灰即得。

主治喘咳水气也,旁治恶风恶寒,无汗,身疼,骨节痛,一身*肿。

发汗止喘。

普通五分至一钱,大剂三钱。

平日阳虚,腠理不密之人忌之,诸虚有汗,肺虚痰嗽,气虚发喘,均忌。

麻*为发汗第一要药,能退热平喘利水,皆其解散之功,凡风寒初袭肌表,不得解散则发为头痛项强恶寒诸症状,发其汗则风寒得以解散,诸症自除,举凡外感初起之发热,多由汗不得出,因势利导使汗出而热解,此本经之所言去邪热也,又肺受风寒不解,则咳气上逆,用麻*利水道,外为发汗,是故痰水因而下行,风寒因而得以宣泄,因病根解除,咳气上逆自愈,若以之点眼,可使瞳孔放大,此因其能散。今麻*配桂枝能散营分之寒邪,配膏能泄卫分之风热,皮肉不仁,著名方剂如麻*汤,麻杏甘石汤,大青龙汤。因麻*根能止汗,节亦止汗,故欲发汗,则须去根与节。

附:

上古是先有药而后有医也,是故治病之道必先于用药,而用药之道必先于识药。

《神农本草经》共分上、中、下三种药物的说明。其中上药一百二十味,中药一百二十味,下药一百二十五味,一共定三百六十五味药,合于天数一年之日数。

1.每日一药:人参

2.每日一药:艾叶

3.每日一药:姜

4.每日一药: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