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灿烂杨风子杨凝式多彩的风格产生的原由 [复制链接]

1#

凭着三四张字,在历史上占据一流大师位置的人不多,杨风子即是其一。杨凝式(年-年),世人称之为杨风子。

如果把《韭花帖》放在清朝碑学之中,则没有多少精彩,然而,它是在五代!这种朴拙而精美的杰作,至今也难有可匹者。有清一代那么多的人想把碑帖结合,其结果是要么太拙要么太怪,难有如此淳美与朴拙相合者。先说《韭花帖》的精美。《韭花帖》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朴拙、潇散。朴拙因其形,潇散因其势。麻纸写字易显苍茫浑朴之气,结字多敧变则呈现朴拙,字间距疏朗透出潇散淡逸之情,这是《韭花帖》展现的情趣。至于它的用笔,一派《兰亭序》笔意,小笔多中锋,灵巧跳宕。这当是杨风子潜心欧书之后的放逸之笔,字形结构没有晚年《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的宽博,而小巧精致,帖中没写时间,但通过他后期的很多作品,可判定为其中年的作品。

杨凝式韭花帖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有明确的时间,是后汉天福十二年丁未(年)七月十八日书。与此同一风格的则是《夏热帖》,首署款“凝式”,确为杨风子真迹,字形宽博,一派颜真卿笔意,中锋行笔,粗犷淋漓,厚朴自然。两帖风格相近,都是其晚年作品,所以,《韭花帖》风格不是晚年的,而如此娴熟的笔法,也当是沉浸《兰亭序》时间很久,盖为中年所作。

杨风子《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杨风子《夏热帖》

宋朝黄庭坚,至洛阳遍观僧院壁间墨迹,云:“余曩至京师,遍观僧壁间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画为洛中二绝。”又云:“有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黄牝牡乃得之。”此后,世以“颜杨”并称。黄庭坚所看到的杨风子墨迹,应该是杨凝式晚年的作品,其中年的《韭花帖》没有颜真卿的影子。

黄庭坚赋诗盛赞其书法:“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阑。”这应该是指其如《韭花帖》的中年后作品,用《兰亭序》笔法,而不是晚年行书用的颜真卿笔法。

杨凝式晚年颜真卿笔法之外,又精于王羲之草书笔法。《神仙起居法》是杨风子书于后汉乾祐元年(年),杨凝式时年76岁(乾祜元年冬残腊暮,华阳焦上人尊师处传,杨凝式),这有时候让人捉摸不透,正常一个书法家到晚年应该是一种标志性的笔法符号,而在他晚年的三张作品中,这一张用笔很特别,全用王羲之草书笔法字法,轻巧灵动,气息流畅。这真是一个问题,从黄庭坚口中得知,他晚年所书基本是受颜真卿影响的宽博书风,莫非到晚年他对二王和颜真卿没完全融合?从而呈现了不同的风格指向?

今天看不到更多的杨凝式的书迹了,但在宋朝尚能看到,因而他的书风影响了宋代各位书家,东坡、山谷、米芾、李建中等一流高手,乃至后来更多的书家。李建中云:“枯杉倒桧霜天老,松烟麝煤阴雨寒。我亦生来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从李建中的字来看,似乎是杨风子中期的字如《韭花帖》等影响了他,那么,寺院中的字可能有中年的,也有晚年的,历史上的事难以确认。

李建中土母帖

杨风子,早年学欧,这是肯定的了,欧之用笔出于《兰亭序》,他由而进入《兰亭序》,这从他的《韭花帖》中可以看出。然后,他学颜,晚年的作品中信息很多,同时晚年他也学王羲之草书,由《兰亭序》而入王羲之的草书很容易,《神仙起居法》可为例证。最后一点,他可能是多面手,但历史的经验是达到完美融合的时候,就一种符号,而不会出现多种符号。

姑且这样说着,懒得翻开浩瀚的历史考证出到底是怎么回事,或许翻开了历史考证的最后结果是没有证据与答案。因而,只能凭借着作品来揣度历史吧,这或许与从字中获得技术无关。但二王与颜真卿是可以融合的,看学书者本领大小。

耿仁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