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腹满时痛,伤寒论中的一个方剂重于 [复制链接]

1#

在《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中有一方剂,桂枝加芍药汤,本方即桂枝汤倍芍药而成,方用桂枝辛温通阳,炙甘草和姜枣,益气补脾和胃;芍药敛阴和营,缓急止痛,故本方具有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的功效。对于本方证的论述是这样的:“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桂枝加芍药汤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大芍药的用量,故许多医家认为本方具有解表调中的作用。如《医宗金鉴》中认为:本太阳中风证,医者不以桂枝汤来解表,反而用泻下法,导致病邪入里,但并没有其他症状,只有腹满时痛,这种证候属于太阴里虚证,腹痛为虚痛,因而用桂枝加芍药汤来外解太阳表邪,加大白芍的用量来调太阴的里虚证。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桂枝汤,桂枝辛温,可宣通卫阳,祛散风寒,芍药,酸苦微寒,可酸敛阴液,和营于内,两者配伍,解表之中暗含着敛汗之意,有调营和卫之功,营卫运行和谐,患者阳气得复,正气充足,在表的风寒邪气必然退却。我们再看一下张仲景在使用桂枝汤的时候有这样的论述:“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热热,微似有汗者益佳……”。可见桂枝汤是借助外热的情况下,取微汗而解表,在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的用药剂量相同,现在又加大了芍药的用量,对于此方在这里的作用大家可想而知,本人认为此方剂的重点并不是外解太阳表邪,甚至没有去表邪的作用,而是调和营卫,疏畅气血,酸收止痛的作用。

我们再分析一下条文,本来是太阳病,医者用泻下法,才出现的腹满时痛,在泻之前并没有这种症状,泻下后,导致病邪入里。张仲景在对太阴病的论述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自利益甚”。故此证已入少阴,而且也没有提及其它的症状,凡太阴病肯定有下利的症状,但我们要知道下利必失津液,津虚则阴弱。《本草经疏》认为芍药有收阴气的作用。柯韵伯认为芍药有益阴敛血的作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所用的许多方剂中都用芍药来和营益阴,如小青龙汤,麻*升麻汤等。在此方剂中,酸寒滋阴的芍药用量为六两,两倍于桂枝,可见张仲景的意旨在于滋阴止痛为主,温阳为辅,故不是寒痛。

此方证的病机要点在于脾阴偏虚,脾胃阴阳失调,中焦气血不利。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本,气血阴阳之所主。脾虚则清气不升,必然导致肝木郁滞,疏泄失常。故既有腹胀,同时也有腹痛。由于气血郁滞,血脉不利而又使脾阴不和,故与阴血不足有关。所以临床表现舌质也多偏红。临床应用本方,要抓住脾胃不和、气血不利和脾阴偏虚这三个病理环节,桂枝加芍药汤能够调和脾胃的阴阳,利血脉消瘀滞,并有平肝缓急止痛的功效,在调和脾胃中兼能疏泄肝木。

在临床中常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脾阴亏损,肠道失润,所致的便秘,腹胀满,口唇干燥的习惯性便秘等,其主症为“腹满时痛”。故方中重用阴柔的芍药滋养脾阴。叶天士说:“脾胃柔脏,惟刚药可以宣扬驱浊”。又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故方中用温阳的桂枝,生姜等,如此配伍,动静结合,滋养脾阴,调畅气机,则腹满时痛可愈。凡见有腹满时痛,下利,舌质偏红,苔薄白而脉弦细者,多属脾胃气血阴阳失和,选用本方治疗,多能取效。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便秘、胃痛、胃肠痉挛、慢性痢疾、慢性胰腺炎、肠梗阻术后肠狭窄、肢体震颤等。腹满甚者,加厚朴、枳壳;腹痛甚者,加大芍药用量;阴伤便秘,加当归、肉苁蓉、杏仁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