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健脾祛湿,选哪个中成药好
中医有句话叫做「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邪的出现会加重脾胃的负担,而脾胃机能衰弱,也会进一步加重湿的问题。
湿邪缠绵,可以存在于人体的不同部位,有不同表现。
如在体表时,可以出现肢体困重,四肢酸懒沉重,皮肤瘙痒湿疹等症。进一步侵入流注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
侵犯头部可出现头重如裹,头晕脑胀,没精神;湿阻胸腹部表现为胸闷腹胀,大腹便便,胃口不开没食欲,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里胀胀的,或想吃重口味的饮食。
湿性趋下,还可出现小腿肚发酸发肿,小便不利,大便不爽。如果大便软烂、黏腻,不成形,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这是很典型的体内有湿,消化吸收功能异常的表现。
如果你照镜子发现自己舌苔厚腻,舌头胖,舌头边缘有明显的齿痕,口水发粘,那就说明你体内的湿气太重了。很多还常伴有面色晦暗发*,早晨起床眼皮浮肿,眼袋明显,色斑加重。
上面说的湿邪症状还只是初期表现,真正的危害还在后面。
脾主健运,运化水液,是水液代谢的中间环节。若脾虚健运失职,则水湿停滞,湿邪会困缚住我们的气机,气转不开了会出现很多问题,很多重浊的东西就容易在身体沉积下来。
比如最常见的肥胖,肥人多痰湿。进一步变成三高,糖尿病,甲状腺结节,卵巢子宫囊肿,心脑血管疾病等等。
痰湿分不开,是体内的死水,无处不到。或停滞于肺,或留聚胃肠,或凝阻胸膈,或客于四肢经络、遍身上下。为嗽,为喘,为呕,为恶,为痞隔壅塞,为嘈杂怔忡,为眩晕,为心悸,为癫狂,为寒热,为痛肿。
现在人都懒,一整天久坐不动,很少运动,夏天户外热都躲在室内吹空调,吃瓜果喝冷饮的,身体很容易生湿。
现在人普遍有脾虚夹湿的情况,但市面上各种健脾养胃的中成药、健脾方子眼花缭乱,往往选择就很困难,比如说健脾祛湿的,大家可能就会想到附子理中丸、五苓散、苓桂术甘汤、二陈汤、藿香正气水、参苓白术散等等中成药,该如何选呢?
附子理中丸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它是在《伤寒论》理中丸上加入了一味附子。附子这味药适用于虚而兼有寒邪、冷痛或者是下利、里寒的情况。它可以温里,用于太阴里寒,和干姜一块温里。也可以祛表位的寒邪,比如桂枝加附子汤。
理中丸本身的四味药,用人参,是因为出现了「食不消」的问题,出现了胃虚,用人参调中补津液。用生白术,温里燥湿,去寒饮,处理霍乱吐下不止,寒饮引起的下利、呕吐、胸上有寒等。白术还可以帮助消化,主要是针对这个水饮影响的食欲不佳、吃东西不消化,白术去掉水饮后,消化就会变好。
用的干姜是温里偏里,搭配甘草组成了甘草干姜汤,温里补津液,也是「温里宜四逆辈」的道理。
那么理中丸加附子是为了加强驱除里位寒湿邪气的作用。
附子理中丸是个温里剂,适合太阴里寒的情况,也就是「其脏有寒」。可以表现出:吃了食物不消化,稍微吃点生冷的、凉的肚子就不舒服,肚子疼、胃痛了,腹胀腹满,呕吐,肚子发硬,拉肚子、大便稀、尿频等。一般来说不渴,不怎么想喝水,饮水量不多,如果要喝水,多喝温热水。有的还会有手脚凉、小肚子摸起来凉、怕冷等症。
那么这些症状的共同点是有里寒的问题,还伴有胃虚消化不好的问题。
反之,如果你不是有里寒胃虚的情况,是阳明里热,表现出不怕冷反怕热,口渴喜凉、口臭、腹胀、大便难、便秘等症。或者是寒热夹杂,上火,口臭口苦,长痘痘,心烦,也可以出现呕吐、肚子痛、大便稀等症,像是这些情况就不适合用了。
五苓散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五苓散也是《伤寒论》里的方子,被誉为「利水第一方」。
第71条条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这是一个太阳病表寒不解,里位有水热的情况,可以表现为口渴多饮,小便不利,呕吐,腹胀,咳嗽,还可能影响睡眠,失眠,者是吐泻身痛,或者是吐涎沫而颠眩,有头晕的症状。遇到这种情况,就用五苓散。猪苓、泽泻、茯苓都是淡渗利水的药物,泽泻相对特别一点,是补泻兼具的,还可以清热。白术苦温燥湿去里位的寒饮,桂枝辛温解表。
五苓散是表里同病,偏于祛里位的水饮,是实证为主的,这提示要有绝对的水饮实邪在,如果是体质明显虚弱,或者机体功能虚弱引起的水饮上逆、气上冲,那么就不适合用五苓散了。
二陈汤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治痰方子。由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生姜、乌梅组成。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这其实可以看作是《金匮要略》里小半夏加茯苓汤的一个变化。用半夏、生姜、茯苓是有明显的支饮痰湿的邪气在,是偏寒湿的。加了橘皮,有一个养胃消谷去水饮、利二便的作用。这里还有个橘皮汤,橘皮和生姜能解表去水饮。
那么这个方子可以用于因痰湿内停所致之咳嗽痰多,恶心呕吐,眩晕,失眠,心悸,苔白腻,脉缓濡等症。不过如果体虚明显的,或者没有绝对的水饮邪气有余的,就要慎重了。
藿香正气水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藿香正气水,由广藿香、紫苏叶、苍术、陈皮、姜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组成,也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芳香化湿,温里化饮的作用。
藿香正气散主要用于里位有湿气、寒气的情况。现在多用在暑湿所致的感冒,肠胃型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藿香辛,发散,有发汗祛湿的作用,如湿气重引起的乏力、身体沉重、头重如裹,皮肤上的问题如痤疮、湿疹、皮肤瘙痒、香港脚等。还能化解人体肠胃里的浊气,如湿困脾胃引起的呕吐、腹泻等。
紫苏叶性辛温,能发汗、行气、和胃、宽中、化痰除水饮。搭配组成的橘皮、半夏、大腹皮、苍术、厚朴等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能除三焦壅滞不利,废水冲逆而引起的胸闷气短、咳嗽、打嗝呕吐、痞满、腹胀不舒服等症状。甘草在这里不是为了补津液,是搭配这些苦辛温的药物,辛甘发散祛邪。
藿香正气水比较特别的一个地方是,可以用于中暑兼素体寒湿体质的情况。但如果是单纯的中暑,就不可以用了。
而且现在市面上很多藿香正气水都含有酒精,酒精过敏的人要避开。也不要同时和头孢类的药物一起服用。
参苓白术散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同样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还有参苓白术散,由人参、茯苓、白术、白扁豆、山药、莲子、砂仁、薏苡仁、桔梗和炙甘草组成。后经《古今医鉴》调整,多了一味橘皮。
那么这个方子主治脾胃气虚挟湿证。症见四肢无力,形体虚羸,饮食不化,或吐或泻,胸脘痞塞,面色萎*,苔白腻,脉虚缓者。也常用于止泻、止咳、虚弱体质的调养。
其中茯苓、白术、白扁豆、橘皮利水,山药、莲子、人参、炙甘草组合能补中养胃养津血的。薏苡仁味甘,微寒,《名医别录》提到它可以消水肿,利肠胃,帮助消化,令人能食。还有个桔梗常用于腹满肠鸣、腹中胁下痛。薏苡仁和桔梗都是微寒能排脓散结的药,这不同于前面常提到的生姜、半夏,是有一些清热的作用。
*注:文中部分内容来自忆忘老师《硬核伤寒论之伤寒论核心方药25讲》系列课程。本文提到的中成药,如需服用,请在医师专业辨证指导下进行,切勿擅用。
注: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伤寒论》的药法方证,有学习中药/方剂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