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七物汤,中药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上。为表里双解剂。具有解肌散寒,和胃泻肠之功效。主治太阳中风证与阳明热证相兼。症见腹满,腹痛,大便硬或不大便,饮食尚可,发热,恶风寒,汁出,脉浮数;主治阳明肠胃寒证。症见腹满,腹痛,且以胀为主,大便不畅,舌淡,脉沉。
厚朴七味汤(《外台秘要》卷七)、七物厚朴汤(《袖珍方大全》卷三引《太平圣惠方》)
厚朴七物是复方,甘桂枳朴姜枣*;
腹满发热脉浮数,表里交攻效力彰。
厚朴半斤(24g)、甘草三两(9g)、大*三两(9g)、大枣10枚、枳实5枚(5g)、桂枝二两(6g)、生姜五两(15g)。
上药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每服八合,温服,每日三次。
解肌散寒,和胃泻肠。
1、太阳中风证与阳明热证相兼。症见腹满,腹痛,大便硬或不大便,饮食尚可,发热,恶风寒,汁出,脉浮数。
2、阳明肠胃寒证。症见腹满,腹痛,且以胀为主,大便不畅,舌淡,脉沉(此即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方中厚朴行气消满,导滞而和畅腑气。大*泻热通便,通降浊气,使浊气借气机通畅而下出,物以藉气而行也。桂枝解肌散风寒,使营卫之气和合,与生姜相用,使解肌之力专,散寒之力强,散邪之中以和营卫。枳实泻热消痞,与厚朴相用,增强调达气机,并使厚朴温而不助热;与大*相用,则泻热通便,寓清热之中以调气,使邪不得集聚而消散。甘草、大枣益气,一助桂枝、生姜借卫气调和以抗邪驱邪;一使厚朴、大*、枳实泻热通下而不伤正气,更能调和诸药而相辅相成,以奏其效。
本方可以治疗老年人习惯性便秘,痔疮,慢性结肠炎,慢性肠胃炎或溃疡,肠痉挛,胃痉挛,幽门水肿以及肠胃型感冒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外台秘要》:忌海藻、菘菜、生葱、羊肉、饧。
附方1:厚朴三物汤
组成:厚朴、大*、枳实
用法:上药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纳大*,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主治:痛而闭者
出处:《金匮要略》卷上
附方2:防己椒目葶苈大*丸
组成:防己、椒目、葶苈、大*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每日三次。稍增,口中有津液
主治:肠间有水气,腹满,口舌干燥
出处:《金匮要略》卷中
附方3:大*甘遂汤
组成:大*、甘遂、阿胶
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
主治: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
出处:《金匮要略》卷下
大青龙汤、文蛤散与厚朴七物汤都可治疗表里兼证,但大青龙汤主在表是太阳伤寒证,里是肺胃蕴热证;文蛤汤主在表是太阳伤寒证,里是胃热津伤证;而厚朴七物汤主表是太阳中风证,在里是阳明热结证,是其不同也。
1、《沈注金匮要略》:此有表证腹满也。发热十日之久,脉尚浮数,当责风邪在表。然风气内通于肝,肝盛乘胃,故表见发热,而内作腹满;风能消谷,即能食而为中风,所以饮食如故。用小承气荡涤肠胃之热,桂、甘、姜、枣调和营卫,而解在表之风耳。
2、《张氏医通》:此本小承气合桂枝汤,中间裁去白芍之酸收,不致引邪入犯营血。虽同用桂枝、甘草,与桂枝汤泾渭攸分。其厚朴独倍他药,正以泄气之浊逆耳。
亳州鑫绿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