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梅核气医案一则 [复制链接]

1#

*某某,男,36岁。年6月15日初诊。

主诉:咽部不适1月余。

病史:1月前患者因着凉出现咳嗽咳痰、鼻塞流涕、全身不适、咽部疼痛等感冒症状,自服感冒药后,诸症向愈后,但咽部不适未减,多次求诊,先后服中西药乏效,遂来求诊。辰下:咽部不适,自觉肿胀疼痛,时发时止,稍有痰,偶有胃脘疼痛(既往有慢性胃炎、胆囊炎病史),纳食尚可,舌质红苔白厚,脉弦重按无力。

处方:半夏厚朴汤合桔梗汤化裁。

姜半夏15g厚朴12g茯苓15g

紫苏梗12g柴胡12g桔梗12g

马勃12g山豆根12g甘草5g

浙贝母12g红花6g

3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6.18)服上药后自觉咽痛已减,但仍有咽部不适,稍有痰,口干喜饮,偶有腹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重按无力。予上方改浙贝母15g,去山豆根、甘草、红花,加射干9g、玄参12g、天冬12g、天竺*9g、鱼腥草30g,续服4剂后咽部不适消失,疾病痊愈。

按语:梅核气是指咽中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饮食无碍的一类病证,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咽炎、咽神经症、癔球等。梅核气症状的记载最早见于《*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曰:“胆病者,善太息……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咽中介介然,数唾”。《中藏经》曰:“大肠虚,则咽喉中如核妨矣。”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最早记录了梅核气的治疗方剂:“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确立了梅核气病名:“梅核气者,喉中介介如梗状……痰结块在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者是也。”梅核气的病机多为肝气不疏,气郁痰阻。肝气不疏,气机不畅,津液失布,凝津成痰,痰气相搏,循经上逆,结于咽喉,形成梅核气。如《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云:“亦有忧愁思虑,五脏气逆,胸膈痰结,则喉中如梗。”如《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五》亦云:“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

本案患者邪气外袭,治不得法,病久不愈,气机郁结,肝失疏泄,咽部经络不畅,故偶有咽痛;肝郁脾虚,脾失运化,水湿停滞,痰浊内生,胃失降浊,故有痰在咽;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气滞则肿胀,气通则消,故见咽部不利,时发时止;脾虚水停,痰饮内生,故舌淡苔白厚;久病不愈,邪郁少阳,故见脉弦、重按无力。四诊合参,辨为气机郁滞,痰热结阻证。

吾师治以解郁化痰,清热利咽,消肿止痛,方用半夏厚朴汤合桔梗汤加减化裁。半夏厚朴汤和桔梗均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前者可行气散结,降逆化痰;后者能宣肺化痰,利咽止痛。方中半夏苦辛温燥,善在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厚朴辛苦而温,长于行气开郁,下气除满;两药相配,一化痰结,一行气郁,共奏解除降逆、化痰行气之功;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以制生痰之源;苏梗辛温,能行气宽胸以理气;桔梗化痰利咽,载药上行以达病所;柴胡量中,取其疏肝理气之效;山豆根苦寒,善于利咽,马勃辛平,功在止痛,两药相伍,利咽消肿亦止痛;浙贝母味苦性寒,开郁散结兼化痰;红花用于散肿止痛,《本草蒙筌》言红花:“喉痹噎塞不通,捣汁咽”,《本草》亦言其具有“活血润燥,止痛散肿之功。”甘草缓和诸药。

二诊时患者咽部症状已减大半,咽部仍有不适,效不更方,守方化裁,去山豆根、甘草、红花;加鱼腥草清热解*,并可使痰湿从小便而去;射干清热解*,消痰利咽,浙贝母加量,与射干相配增其化痰之功;天竺*甘寒,用于清热化痰;患者见口干喜饮,故加玄参凉血滋阴,泻火解*;天冬养阴清热,润燥生津。前后7剂药罢,患者咽部症状已愈。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