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佛教通史上060禅宗里程 [复制链接]

1#

佛教通史(上)系列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

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Edward、MI8

导图由制作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10-8

黄梅祖庭

我们谈了……前面一章谈了禅宗出现的几个条件,就是——它的理论、它的内外社会因素、它的领袖人物。其实,在促进禅宗形成的这些条件里,有一个条件是不容忽视的,而这个条件,后世历史研究中经常会忽视这个条件,就是——在这个时期,禅众中文化结构发生了变化,它的领袖人物素质得到了整体的提高。

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北朝发生了什么?北周灭佛!灭佛,首当其冲的是义学僧侣。这些义学僧侣,就是我们说的官……嗯,官僧,一般都是高居这个官寺的。他们在整个儿佛教徒里,本身就是属于文化层次最高的一伙儿人,他们被迫南下以后,只有极少数人可以在南朝这个新朝里变成显贵,大部分人就会流入普通禅众之中。而这个时候儿,南方变动也挺大!尤其是三论宗,被打击最重。

唐,建国以后,李世民他支持的是后天教化。我们开始就谈到——唐朝对佛教的态度,就是……啫,“有序发展”……还是要控制的。而且,李世民他重视的,就是后天教化,所以,他特别重视那种唐僧那套系统,非常看不上那种口头务虚的……就是我们说——般若学这套,尤其是那些行为不羁的原贵族僧侣。

三论宗的实际解体,就导致大批的高水平僧人流落到了底层,尤其是在江南地区。我们第一知道啊——三论宗僧人啊……他不少人学识非常渊博,文化水平非常高。所以,这个时候儿,禅宗就出现了一个两极化趋势……其实,这一直是中国禅学,或者说——中国禅宗信徒的两极化!什么呢?就是,一方面大量的禅僧禅众的文化水平极低……我们今天也一样,大量的佛教徒的水平,就是……这,理论水平极低!但是,他们的领袖人物恰恰相反,水平极高!

这些文化水平很高,但是经历很坎坷的下层禅师,在周、陈、隋、唐……就是那段动乱的时代——四代里,非常普遍!他们就识随着战争的形势啊……割据啊……流动变化,所以,这种流动变化导致了当时北方的地论学、楞伽学,南方的摄论学、三论学……它们就融合在一起、揉和在一起,结合了禅师的一些个人的人生体验……他们或是说——讲经,或者是注疏的方式,他们表达出来。

在这个时期,我们谈过——最早,我们认为是小乘的宗师,就是——马鸣菩萨的……写的“大乘论”,就是——昙迁所讲的《大乘起信论》……就是这一个时期,集中概括了这一类禅师的一个宗教哲学的一个大成果。

所以,我们从这章课起,就讲一下儿《大乘起信论》和禅的理论模式。这章大家要,要重点听一下儿,因为对于大乘教,或者说——中国的禅宗发展来说,《大乘起信论》实在是太重要了!

《大乘起信论》,它是马鸣作的,真谛翻译的。但是,关于它的真实作者啊……嗯,学界一直有翻译争议,大家一直就是有……有一帮巨匠一直认为——这就是伪经!它最早的注疏者呢,是昙延和慧远。这个慧远呢,是法上的弟子,是著名的地论师。嗯……这,中国叫慧远人很多啊!这不是那庐山慧远,这是法上的弟子,著名的地论师。

昙延,他翻译了这个……注疏了这个《十地经论》,而且他自称呢……他这个注疏呢,他自称——他是在梦中由马鸣菩萨亲自授的经义。所以说——这就是后来,大家一开始就怀疑这个《大乘起信论》是伪作的主要原因之一啊!就是说——他这个……写的人,他就……啫,他这个经的来历就寺有点儿奇怪……梦里得到的?

“起信论”对这个中国禅宗的思想影响是巨大的!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它将世间和出世间,一切现象的最高本体,或者说——最后本原,归结为“一心”。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它主张——“心性无染,心性本净”;

第三个方面,它提出了一个“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

就是这三点。我们先说一下儿这三点,然后再拆解开,给大家谈。

第一点,把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归结为“一心”。你想,一心是什么?一心,是智、是理、是觉、是佛……你看这个佛教翻译,它这些词都是等同的。这个“一心”,我们就可以说——祂是佛性、是真如、是如来藏!表示的是一切佛法……一切佛教净法均在一心中,具足圆满。懂吗?就是……这个“一心”,我们给它定义一个最高定义,叫作“一切现象的最高本体和最后本原”。用那个西方哲学的话讲,这就是这个“最终本体论”。“一心”就是最终本体。那,最终本体是什么呢?就是佛性!就是真如!就是如来藏!

同时,因为“此心一切众生皆有”,就是……这,这个“一心”不是说——我有你没有啊!这个最终本体,大家都有,与众人并不疏远,所以,这个“真如”……这个“如来藏”又叫——众生心。据此,那我们对佛教的信仰,说到底,是不是就变成了一个“自信己性”的事情!

大家听出来——这个怎么绕的了吗?就是——世界最高的本体归结为了“一心”,这个“一心”呢,就是“如来藏”;而这个“如来藏”呢,又不是……又是众生皆有,又是“众生心”!那等于——我们去相信“一心”,就等于相信“如来藏”,就等于相信“众生心”,就相当于相信我们自己。于是,佛教的信仰,说到底就变成了“自信己性”这件事情——自己的“性”。所以,佛教所有的修行就变成了修心。那你修什么?你就修这“一心”就好啦!

到这里,《大乘起信论》就用“心”这个字,概括和明确了佛教的本体论意义!对吧……就是说——佛教的本体论就被《大乘起信论》摁在了“心”这个字上了。这样,就使禅僧不时地发出那种摆脱外力崇拜……就是,我们知道——禅僧一开始就是摆脱外力崇拜,唾弃偶像权威,让大家觉得这个耳目一新……哪儿有什么权威?那有什么让我们崇拜的东西?我们就相信自己!这是《大乘起信论》第一方面的贡献。

第二方面,《大乘起信论》主张“心性无染,心性本净”。这个东西不能单纯地按字面上理解,因为“净”不是“空”,也不是“有”!就是说——这个心性本净,“净”是什么呢?“净”是“空”吗?不是。是“有”吗?不是。是什么?是“不动”。心性本净,这个“净”是“不动”。所谓心性不动,那么“净”就变成了什么呢?就这个干净的“净”就变成了什么呢?就变成了安静的“静”。

就是……本身“心性本净”是干净的“净”,于是,它就通过“不动”这个概念,变成了安静的“静”。而,安静的“静”呢,是什么呢?它就是“理”,也是“觉”。所以,你只要“一心”不动,就能契合真理,就能达到觉悟,就是佛!这个逻辑听,听清楚了吗?就是——心性本是干净的,这个干净“非空”、“非有”,是“不动”。而“不动”就是安静的“静”;这个“静”就是“理”;这个“理”就是“觉”。所以,只要“一心”不动、契合真理,就能达到觉悟。

安静的“静”,它内涵意思是“无念”,念头的“念”。无念的根本标志,是一种什么呢?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差别。就是……就是物我两忘。什么叫真正的安静?无念是真正的安静。什么叫无念?物我两忘叫“无念”——消除善恶、喜乐、痛苦……所有感知。所以,《大乘起信论》就把我们上面所说的第一个——最高本体是“一心”……把“一心”,从安静的“静”到“动”……就,从“静”到“动”这一组运动关系,解释为了——世俗世界得以发生的的原因。而从“动”到“静”……你看,世界为什么发生?是因为从安静到运动。那么,什么是成佛的路呢?那同样,就是世界的运动到安静。

由“静”到“动”是世界发生的原因;那由“动”到“静”就是众生成佛的原因。这样,就大大简化了传统佛教那些琐碎的——什么心理分析呀、什么去恶从善呐、什么就是……阿赖耶识那一套什么无漏种子啊、由染转净啊……这种艰难的修持,这个……全部抛弃吧!这是《大乘起信论》的第二点。

《大乘起信论》的第三点是什么呢?就是提出了——“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这是什么呢?这实际就是宗教实践的指导啦!前面两个是理论啊……一个解释最高本体,对吧!一个解释成佛之路。这个,就解释你具体的宗教实践……就是“禅”——若行若住、若卧若起。就是……不排除坐,但也不限于坐!就是……贯彻到日常生活中——走路、住……衣食住行。

这些思想原则,就为禅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我们说过——它的理论,理论内核儿是“法华经”嘛!然后,这个就变成了……《大乘起信论》就变成了具体的理论指导。可以这么说——禅宗从此以后,就是……从《大乘起信论》以后,它禅修的基础理论,就再也没有超出过《大乘起信论》的模式!就,《大乘起信论》一上来就划了一个高峰,这就是我们禅修的基础模式了。从此以后,甭管后面怎么突破,怎么发展……都在这个《大乘起信论》的框架里。

从当时的这个历史的环境来看,北周灭佛以后,北禅持续南下,流民大量地向江淮一带去涌动。这时候儿,禅学的重心也在向南方迁移。它的历史标志是什么呢?就是——初唐的道信,“禅宗四祖”。初唐的道信以及法融……就是牛头法融……两支禅系的崛起。

我们谈一下儿禅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叫“黄梅禅系”的形成。初唐,两支法系——道信一支;法融一支。我们先谈道信,这是黄梅禅系的起点。

道信,生于公元年,死于公元年。他的年纪比法冲稍早……就是,比楞伽师法冲稍早。但是,他本人的身世是很模糊的,就是……有点儿象僧粲。在这个《高僧传》啊、《续高僧传》里,他都写得很,很模糊。就是,客观地说——禅宗的前四祖的身世都很模糊。

《续高僧传》本传里写——“释道信,姓司马,未详何许人”。什么意思?就不知道他是什么人。

七岁随僧行止,自觉持戒,后赴舒州皖公山,从二僧习禅法,经十年,师往罗浮山不许相随。这是《续高僧传》里给他写的这么段话。就是说——司马道信,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七岁他就跟着一个僧人出家了,能自觉持戒……没有出家,就跟着僧人出去了,自觉持戒。后来,到了皖公山,就是今天的今天的安徽潜山,跟着两个和尚习禅法。过了十年,师父去了罗浮山,但是不许相随——就没让他去。

后来,因为他这个持戒啊,他是自觉持戒的,他没有剃度。后来,道信蒙国家的许可,才再度出家……他原来那是自己自行出家了,这次他真是再度出家,住在吉州寺。后来,道信去了双峰山,就是我们说的——双峰山法席,一住三十载,叫“天下(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就是,在这……天下闻名啊,无远不至。终于,这个……他死于唐朝(唐高宗)的永徽二年。

如果从他死……因为他……我们一开始说——《续高僧传》本纪里说“未详何许人”……没写他什么时候儿生。但是,从他的死倒推——永徽二年就是公元年倒推……进入双峰山,一住三十余载!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他应该是在武德初年到武德三年……就是公元年进入的黄梅双峰山。

著名的佛学史学家道宣,他晚于道信十六年死,所以,他写的这本儿《续高僧传》所记的道信的事情,应该说——是比较可信的!就是……虽然这个,就是……他记录很短,但这个“很短”,刚才我给大家念的这很短的一句话里,就有几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事实!就是……刚才我念的一句——七岁随僧行止啊……最后,往罗浮山不许相随。这里有几个事实,别看就一句话。

第一,道信是不是属于禅宗?因为道信在皖公山所师二师,这两个师父是谁?没说!后人推测是三祖僧粲……是僧粲,且不论……就是,这一个他从师这个经历是否可靠,但有一点是可靠的,就是——道信从来没有说过他的师父是谁。而且看……师父也不许他说!为什么呢?这个……师往罗浮山不许相随——师父走……大家觉得这象不象孙悟空的师父?其实是很象的。

就是说——师父没有告诉道信他自己的名字!这在佛教里叫什么呢?在佛教里有一个专门的词,叫——不留名誉。就是“名誉”,就……“名誉”那个词。叫“不留名誉”。不留名誉是一种什么表现呢?是“忘言”的表现。就是……啫,忘言……呐,大家记得菩提老祖也是不让孙悟空说自己是谁嘛……

而且,不光是不留名誉,这种忘言的表现,他还不允许师徒久聚!你看,他(师父)去罗浮山不允许道信跟着,这是什么呢?这是“无亲”的表现,就……无亲人的……“无亲”的表现。这种“忘言”和“无亲”都是哪本儿经里教的呢?都是《十二头陀经》里谈的。所以说从思想体系上讲——道信的师父,不象是禅宗,倒象是楞伽宗。这是第一点——他是不是属于禅宗的问题。

第二点,就是关于道信到底有没有法嗣的问题。就是——他有没有临终托咐法嗣?道信临终的时候儿,这我们当然都知道啊,是五祖弘忍!但是实际上《续高僧传》里是这么说的——道信临终的时候,弟子问道和尚有什么要嘱咐的吗?回答说生来嘱咐已经不少了。此话说完就圆寂了。说明什么?说明——道信拒绝为自己安排继承者。

道信作为最著名的禅僧,或者说——最著名的定居的创造者……我们知道,(原来)禅僧是流动的,道信最著名的定居的禅僧创造者!他的吸引力,已经不止于当时的天下诸州了!他的影响力遍及禅宗从此以后的发展至大至久。但是,关于道信聚众山居这件事情,就是……他如何聚众的,在双峰山?干了什么?嗯,具体情况缺乏记载。所有关于道信的山居记载,都是他第三代、第四代以后追记的。最早的记录也是徒孙了!比如说——嵩山法如一系写的《传法宝纪》;比如说——安州玄赜一系写的《楞伽师资记》。这个都是他的徒孙了。

根据《传法宝纪》,就是……嵩山法如这一系记载,是说——道信每劝门人努力勤坐,作为根本。“努力勤坐”这个“坐”,是坐着的“坐”;“坐为根本”的(指“能作三五年”)作是工作的“作”,两个坐(作)是不一样的。前面一个是坐着,后面一个是工作,泛指一切劳动。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道信已经正式把劳动和吃饭当作了禅门大事,列在了禅行之中。这在整个儿佛教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创举!

那,道信之后,我们就都知道了——五祖弘忍!这个,我前面我们也作过一大章的介绍,我们就不展开……就不再介绍弘忍了。就是……弘忍,他文化水平不高……这事我们都知道!但是,他之所以能成为禅众公认的领袖,就在于——他能解决这个禅僧们日常的这个生活方面的种种问题,而且有管理禅僧日常生活的种种才能。

象弘忍这样的禅师啊……就是,根据后来的记载,在隋唐之际不在少数!比如说——我们后来推为这个天台宗二代祖师的这个慧思,慧思就是特别地……那个,他是慧文的徒弟嘛,就是……就特别能干!叫作……嗯,书上写是叫“营僧为业,冬夏供养”。就他,他特别善于经营!整个儿就把寺产经营地非常好,整个儿寺庙里的日常供养都是慧思经营的,相当于我们说的这个……他把寺庙的第三产业给做得非常好了。

应该说——中国禅宗到了道信和弘忍,这一系叫什么呢?黄梅禅系!或者说——双峰山禅系。到了黄梅禅系就正式形成了。这个说法呢,一直有两个说法,一个呢,叫“双峰山法席”——是以道信来说的;一个呢,叫“黄梅禅系”——是以五祖弘忍来说的。对吧!五祖弘忍还有一个独立的词,叫“东山法门”。这三个东西(词),都指它一个东西(禅系)。

道信和弘忍继承了达摩以来关于众生的“心性即是佛性”的基本思想。这个思想就是我们前面刚讲过的——《大乘起信论》所说的“心性”一路就到“佛性”——“一心”到“佛性”的这个基本思想。可以说——这种思想在当时佛教的内忧外患之际,完成了“自信自力,自求解脱”的这么一个中心教义的确立。从此之后,中国佛教就出现了这么一个中心教义——自信自力、自求解脱!它就为它的……禅宗的立宗工作,竖起了理论大旗!同时,它也为流动的禅僧,创造了一种稳定的、据点儿式的……这是我说的啊……这是一个据点儿式的自存模式。

那么,理论已经准备好了;生存模式已经验证清楚了,就是……我们说的——商业模式已经清楚了;数据流量……流量数据已经在了!那么,黄梅系这个榜样就差什么了呢?它正式立宗只差一件事——只差唐王朝的正式承认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