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家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黄河,黄土大地的母亲河。庆丰教授创作的“黄河母亲的衣衫”做得如此质朴又如此生动鲜亮,令我十分感动。黄土高坡,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父亲的刚强、雄伟和厚朴;缝缀黄河衣裳的母亲们则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心灵手巧,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天河之水的念想。
眼看着这些非遗正在逐步地丧失,郭教授做了这样一件事,对得起我们的祖先,那是由黄土高坡父性的刚强和黄河母性的柔曼合体的华夏大观。
1.生活美学时代的物的赋魅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创造中国之美,按照美的规律建造。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就是讲生活美学——生活的艺术、艺术的生活。
20年前,我和陶东风教授在中国发起了生活美学运动,叫做“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个活动当时受到了很多的批评。今天,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了生活美学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为此感到欣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的根本矛盾发生了变化,我们走向生活美学的道路将会越来越宽广。
关于造物,很多手工艺的杰作,都是受黄河领域影响的珍品。今天我看到郭教授的杰作,他的黄河的一生、母亲的一生。这一切都告诉我们造物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如此深厚的、不可动摇的、生生不息的美和艺术的根。
在造物美学领域里面也有一些探索者。例如吴兴明教授,许燎源先生等一批人发起的物感主义文献展,是关于物的一个新的解说。年,许燎源先生在现代设计艺术馆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发布会。会议上,吴兴明教授提出“物感主义”,并宣布物感主义宣言。来自学界、艺术家、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和艺术爱好者,以宣言和文献展对应的方式,了解、探讨、推进一个全新的艺术主张、艺术行动。
这不仅对成都、西部,乃至对中国艺术界、全球艺术界,都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吴兴明教授谈到,物感主义的提出在当下艺术界的重要意义在于:在一种迷茫、万马齐喑的气氛中,表达一种对艺术界针对现代性危机的承担,是一种主张,是一种倡导,也是一种行动;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现实性的社会问题。
物感主义,从物的解放与人的解放的互动中,不论是抽象艺术还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以及一切前卫艺术,使每一个人得以放下自我身上的意识、知识、认识、分析等理性判断,重新回到人类的原初状态,或者就是回到我们幼时的天真的状态,不带任何成见(不管是何种意义的成见)去自由、开放、欣喜地与物、与世界遭遇、碰撞、激发、盛放、安顿。
在物感主义这里,不同层次的人可以有不同层次的探讨。艺术家和理论家可以看到应对现代性危机之分化的解分化的力量,公众及艺术爱好者、消费者可以获得一种使自我毫无压力,无任何负担地面对抽象艺术在内的前卫艺术、前卫设计的力量和方法,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看不懂前卫艺术,从而进入一种全新的对物、世界和自我的开启、创新。
在这样一个时代,挖掘人与物在非功能关系的自由嬉戏中相互感染的力量,保护“物”在被尊重、看护、养育的背景下焕发和开放,让物感而不是功能的力量在物与人的自由嬉戏中持续地开新、保持和出场。
简而言之,长久以来,我们把“物”都当作与现实实践并可操作的东西,而无感主义者们希望把包括工业的东西上升为一种真正的艺术、上升为一种令我们在艺术领域里也依然惊奇的东西。例如,黄河母亲的衣裳就成功地上升为一种造物的艺术。
以展览上的虎头鞋为例,物的东西在这里可以互相沟通,互相思考。可以设想,当很多虎头鞋上升为一种艺术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在创新创造的过程中,把物的东西赋魅,令其新奇、具有特点。这就是前卫艺术中与物的联系。实际上,按照西方专家的看法,后现代是从中国前现代——中国古代传统中带来的,这实际上给了我们一个沟通的渠道。如何赋予物以魅力?过去讲“去魅”,要去掉西方传统和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中的魅惑。而今天我们强调“赋物以魅”——给物赋予惊人的魅力。
2.科技作为算法为艺术赋魅
某天早上,一个艺术家在途经游泳馆的路上拍了一张草地的图片,将其经过艺术化处理后变成了工艺品。不管是把它做成衣服、窗帘,或者直接拿它做一个艺术品,我认为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
同一块草皮经过人工智能算法后,变成不同的形态。我们总是以物和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来展开艺术,但是物是可以赋魅的,通过算法赋予它无穷的魅力。
第二个问题,物在艺术中复活,艺术是一种算法。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成为令人无法忽视的趋势,数字艺术作品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中。神经生物学、生物制造、社会化机器人、情感计算、仿生学,超乐器等计算机最早创造出来的手工艺品,这就是经过算法的典型例子。
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艺术的时代,数字艺术是使用数字技术来实现的艺术创作。由于数字技术是伴生于计算机的产物,所以数字艺术也可以被理解为通过计算机辅助而创作的艺术作品。数字艺术属于当代艺术范畴,目前广泛地存在于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领域。
清华研究人工智能的博士生陈更,在诗词大会一直是名列前茅的诗词达人。她是一个非常聪明伶俐的博士生。当有科研人员将机器写的诗和古人写的诗放在一起,让专家区分、辨别,结果他们都判断错误,认为是机器写的诗恰恰是人写的,认为就是人写的诗恰恰是机器写的。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还有听觉艺术。我们完全可以以听觉艺术的方式进行新的创造。
诗词也罢,绘画也罢,音乐也罢,人工智能都已经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在一个新的世界观、宇宙观和艺术观的突变的范式转化时代,人工智能与文化、艺术、哲学、美学、情感、心理、经济、产业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或融合或冲突、或带来巨大的分裂,因而致使世界观,宇宙观乃至艺术观及其范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第三个问题,算法艺术的发展史。年,使用计算机创作的第一件图像艺术作品诞生于美国的电影实验室。研究员本·拉波斯基利用示波器创作了名为《波形图设计》的抽象图像,它标志了计算机艺术的诞生。
年,同样也是来自贝尔实验室的电子工程师马克思·马修创造了世界上首个可以创作音乐的电脑程序“音乐”,之后由一台IBM电脑使用这一程序完成了首次由电脑演奏的音乐表演。~年代是计算机图像(CG/CGI)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的年代。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数字艺术从年代起开始加速发展。例如,在一个剑桥大学举办的慈善活动中,巴黎的数码投影艺术家MiguelChevalier在剑桥建于16世纪的国王学院礼拜堂施展魔法,用灯光将其变化为让人陶醉的星空世界,而且随着演讲者的演讲内容还会出现跟内容匹配的艺术效果。
当每一个演讲者发表演讲的时候,礼堂中充满了投影的光影,光影不断变化,充满艺术性地去适应讲演的内容,强化了他们的观点。
对于这些光影作品,Chevalier先生想象一些不同的图形宇宙,再通过算法去实时生成,并用自己的“数字化”的语言来说明和解释各种各样的主题,将包含天文、物理、健康、非洲、生物学、神经科学、物理、生物技术等等广大的剑桥大学学术研究主题,以电脑数位化的语言,重新阐述、描绘各式各样的领域。
除了彰显剑桥大学卓越的学术成就外,也将这拥有五百年历史的礼拜堂幻化为浩瀚星空,让十六世纪以来便伫立于此的哥特式建筑,成为传授生命知识与智慧的讲堂。
再例如,Miguel联合自己的开发团队,设计了一套名为“超自然”的软件程序,并在里面“播种”了18颗虚拟种子,让它们在虚拟花园中茁壮成长。在这片乐园中,植物们拥有不同的大小、形状和颜色。
有些植物生长迅速,生命期短,犹如昙花一现;而有些则生长缓慢,仿佛长生不老。这是一个无比奇幻的利用数字计算做出的一个方向,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生态转移。
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还有艺术家刘唱的最新作品《野蛮生长》,“站在一个屏幕面前,它就会开始为你画一张“波洛克”风格的抽象表现主义肖像画”。它通过分析实时影像来产生图画,摄像头在捕捉到观众的身体之后就会描绘出一幅彩色的抽象画。现场观众可以参与这一数字绘画的创作过程,看到画面是如何逐渐生成的。
第四个问题,数字艺术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数字化。数字艺术构建于数字技术平台,必须要借助数字技术手段才能实现艺术创作、展示或保存。
第二个特点:虚拟化。数字艺术作品在本质上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数据与信息。
第三个特点:动态:从电子艺术发端之始,视觉艺术就告别了传统图像和雕塑的静态形式,电影和活动雕塑的出现,让影像“动”了起来,时间的维度也加入其中。数字艺术则延续了这一特点。
第四个特点:跨界与融合。一件数字艺术作品可能由艺术家、程序员、工程师、科学家、设计师共同完成,也有可能艺术家本身就同时身兼程序员、科学家之职。数字艺术也是跨学科的融合,最前沿的数字艺术作品中往往汇集了众多学科的知识,包括数学、物理、计算机、建筑、生物学、音乐、认知心理学、设计、大众传播等等,它们跨越艺术与科学的界限,探索全新的表现手法和传达途径。这些数字艺术项目所秉承的理念是:人类面临的挑战无法在单独的领域里解决,必须由计算机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艺术家来共同出谋划策。
第五个特点:交互性。许多数字艺术作品都具有交互特点,观众的参与是作品完成过程的一部分。这种方式实现了艺术创作与艺术体验的双向交流,不同于传统艺术作品欣赏过程中观众只是被动地观看,在互动式的数字艺术作品中,观众成为了引发作品运作的关键因素,或直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交互式艺术能对观看者的行为作出回应,通常更具有感染力。
第六个特点:民主性。在技术手段的极大普及下,普通人也有可能很容易地开展数字艺术创作并进行传播。一些网络艺术项目也为普通大众提供了参与艺术创作的机会。第八个特点:全球性:网络的出现把世界“拉平”了,艺术家跨国际的交流和合作变得非常容易。
在数字技术主宰人类社会的时代,数字艺术也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艺术现象。网络艺术就是20世纪最后一个全球性的艺术运动。第九个特点:进化。技术的发展决定了数字艺术所能创造的可能性,数字艺术的发展也必然随着科技本身的不断进化而进化。
作者简介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于80年代中期积极参与美学文艺学方法论讨论,为中国较早介绍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的主要学者之一,年出版国内第一部文学解释学著作《文学解释学》,受到国内专家较高评价。长期致力于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的基本理论研究,近年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