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佛教通史上056禅宗中国 [复制链接]

1#

佛教通史(上)系列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

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Edward、MI8

导图由制作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10-8

中国禅的独立

我们刚才谈到说,大乘禅是两类——般舟三昧和首楞严三昧。所谓般舟三昧,就是——佛现前定。那,另一种能反映般若学特色的大乘禅呢,就是——首楞严三昧。它的意思呢,叫——健行定。这种“健行定”呢,实际就是对佛的一种想象,就是……想象祂不可思议的神力!想象祂智慧般若的沉思!就是,你就想象那个佛有多少神力、想象那个佛有多少这个智慧的沉思。

凡是遵循般若学的三昧,毫无例外的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会宣扬——佛、菩萨、神力这种怪诞的想象。但是,这种大乘禅,这个对佛的神力的狂诞想象,会带来一种负面,就是……会在理性里带来一种想象的负面,是什么呢?就会阐发对佛、菩萨、天神……这种东西真实性的否定。

实际上,在整个儿魏晋般若学的发展里头,在般若学指导下的这种禅,就是……你用亲身去体验——念、念、念……忽然,佛出现了!佛出现在你面前,佛展了神力……它让你去亲证这种禅定,是为了说明什么呢?它是为了向你说明——所谓佛、菩萨不过是幻化的产物!所谓佛、菩萨的神通都是你的错觉……你的幻觉!就是,这种大乘禅让你体会了,就是……让你忽然出现了这种,这种幻觉之后……它之所以让你这么修行,实际它是去批判这种东西!它是说——你看,佛和菩萨是幻想的。所以,魏晋时代,这个般若学的大乘禅,反而戴上了一种很强烈的反佛教的这种批判色彩。

般若学,它就一定会走向这个方向!为什么呢?我们说过——般若是智慧!我们为什么推崇智慧?因为智慧它不会停留,它总在向终极真理前进。般若学也是一样的,它就是智慧,所以它没有停留在这个范畴里头……停留在对佛、菩萨神力的想象里。它会继续往前推,推到你认识到——这不过是幻化。

般若学,批判一切权威!特别是……它不光是批判佛、菩萨……你看,你幻化的是示像……是幻像,它把实际上在世界上的十五……真实事物,包括人生,包括人生的现象……这些实在的东西,它都批判了!都是幻觉!它不光把禅定批成了幻觉,它把现实也批成了幻觉。

大乘禅把在禅定的……中的这种虚构的幻化,当作它自己空观的一种证明。就是……所谓佛、菩萨这些东西的虚幻,它是想证明现实世界也是虚幻不实的。这个,大乘禅那种佛、菩萨的虚化不过就是一个敲门砖而已!就是——它为了进一步推导现实世界也是虚幻的。

这类大乘禅法跟小乘禅相比,小乘禅有什么特点呢?严于律己、苛责自心、控制自己的情欲……就是,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真的是苦行!但,大乘禅跟这类小乘禅比是什么呢?就有一种看破一切,狂纵不羁!可以这么说啊……看似狂纵不羁,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这种大乘禅其实充满了一种悲凉和空虚!我们可以想象……般若学流行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明白——这种大乘禅为什么……就是,魏晋时代会出了很多狂放的名士,什么陶渊明什么的……

其实,这种禅法和般若学结合,它往往就会导致两种倾向!就是——混世主义和纵欲主义。但是,它背后的情感成因,实际是非常悲凉和非常空虚的。早期的禅思想就表现在……就是,中国早期的禅思想,就是这两个流向:一个,就是以小乘为主的禅数学;一个,就是为以大乘为主的般若学。

我们用更简单的方式,一句话就可以总结——小乘禅和大乘禅的区别是什么?小乘禅是什么?提倡自净其意,自力解脱!所以,小乘就是自力解脱——我自己救自己!而大乘禅是什么?净土信仰!提倡偶像崇拜,外力解脱。就是——我自己解脱不了,我念佛!念佛为什么?净土信仰嘛,乞求外力解脱。所以,就是……很简单地就定义了——自力解脱就叫“小乘禅”;外力解脱就叫“大乘禅”。

禅,它作为一种外国的……就是,相当于说——印度的……外国的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我们清楚——任何这个思想性的东西传入中国,它一定会进入一个中国化改造的过程。整个儿“禅”的独立化和改造化,是在中国历史的阶段是东晋十六国这个阶段,就用我们史学的话讲,就是说——中国禅学的独立化运动是开始于东晋十六国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啊,在中国北方都是少数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国家支持宗教就有一特点——它不是看中宗教有什么……有人生的指导意义啊……有这个好处、那个好处……他们就是觉得——这个东西有神通!就,你就相信——少数民族重视的就是神通!所以,他们支持佛教就是因为佛教有神通!我们一看那时候儿的僧人就知道了——佛图澄、昙无谶……对吧!

对于当时中国的读书人来说,我们可以看啊……有哪些东西是外来的?佛经是外来的、教法是外来的、佛教典籍是外来的、密术……就是佛图澄、昙无谶那些密咒,是外来的!所有东西外来的,全部是由外来僧侣把握!这个东西我们怎么能干啊?对吧!那,这些东西,它本身确实是外来的,那我们中国人怎么能寻求一条我们自己的路呢?那我们只能向禅法中去寻求自己的路。

就是说,从这个……我们要是说,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角度来说——宗教本地化这种事情,那只是早一天和晚一天的事情,那,是必然发生的!所以说——当经……就是……佛经、教法、典籍、密术都被人把持了之后,我们就向禅法中去寻求一途。当然啦,我们还有另一个办法,就是——造经啊!这个,得往后一个阶段,我们才具有造经能力。

恰恰是我们中国读书人,需要寻找自己的这一条路的动因,把中国的禅思潮推向了第二个阶段,就叫……我们称为——禅学的独立化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大、小乘禅观。第二个阶段,我们就要独立了。

禅学独立,它实际是有起点的!这个起点,我们是怎么算呢?我们是从鸠摩罗什的徒弟开始算起。虽然说——禅僧在中国其实早就出现了,出现的时间很早!你很少去追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但是说——如果到我们读书人自觉自力地……就是说,我们说——我们要给禅学去争取一个独立地位的,那就从鸠摩罗什的门徒开始算。

鸠摩罗什的门徒僧叙叡,他就提出了“无禅不智,无智不禅”。这个口号儿,在禅思想史上有重要意义!这意义是什么呢?就叫作——标志的起点!就是——我们中国禅独立的起点,就这句口号儿!

我们很清楚啊……我们前面有一大章讲过鸠摩罗什!他本人一贯奉行的都是龙树、提婆那套中观思想……虽然夹带了一点儿他自己的私货,但是呢,他的这个中观思想和魏晋以来流行在中国上层的般若学观,它是一脉相通的!我们说龙树这个……不是!我们说鸠摩罗什嘛,就是……他把般若学推到了顶点!推到完顶点,这个……般若学就要完蛋!

般若中观学,它提倡用“慧学”……就是“戒、定、慧”中的“慧学”去统摄全部佛教!它认为——般若为诸佛之母,三世诸佛皆从般若中出。就是……智慧才是一切佛的母亲!所有的那个佛,都是从智慧中来的!所有的佛不过是智慧的产物。一切菩萨行中,也唯有般若最尊贵!就是……一切的菩萨行里,只有聪明人……就是,只有聪明最尊贵……就是,只有智慧最尊贵。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客观地说,就是——鸠摩罗什就是一个唯科学论者!就是……智慧才是追求真理的唯一工具!

当然啦,我们今天看,说这个……科技是改变第一生产力啊……就,科技是最重要!它表面上是对的!就是说——在,在认知的表面上是对的,就……智慧是追求真理的唯一工具。这个对不对?当然对!但是,它在实践上是错的!为什么呢?因为你这个想法是完全不会在底层得到传播的。智慧是追求真理的工具……底层呢?底层,他就不认字!他连字都不认识,他哪儿来的智慧?对吧!那,你就哪儿……怎么传教?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底层他没智慧!在这种,这种……就是,中国实际的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走一条自己特色的路,怎么办呢?

鸠摩罗什的弟子——僧叙叡,就要求“禅智并重”!就是说——不光要有智慧,不光要有般若,我们还要禅定!但是,这件事情无形中就贬低了般若的威势,打破了般若学占据上层社会的垄断地位。这也反映出来——当时中国僧侣普遍对禅学感到的那种兴趣。可以这么说吧……就是——徒弟提出来的口号儿,无形中打了师父的脸。

我们前面讲过一小截儿,但是没有往深讲,就是——鸠摩罗什,他在西安译经的时候,中间有一个……也是来了一个印度人去投奔他……就是,罽宾人去投奔他,叫——觉贤。觉贤是我们汉语的称呼,叫——觉贤大师。他的梵名儿,叫——佛驮跋陀罗。

觉贤大概在公元年到长安,他是从罽宾来的……我们大概介绍一下儿罽宾啊,罽宾其实我们前面也介绍过,但是可能大家没有用心听。罽宾这个地方,它就是在阿富汗附近,靠近克什米尔……就,我们说——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的路径中,有一块地方曾经被希腊化过,就是这块地方——罽宾。它曾经被亚历山大征服过,被希腊化!后来,它又变成了贵霜王朝的一部分。

这个觉贤,当年来投奔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开始接待了他,在西安大弘禅业。但是在公元年,觉贤被迫南下。就是……我们讲过这个故事啊,就是中间……这个他的弟子……一部分弟子找了……就是,鸠摩罗什的弟子找了觉贤一点儿麻烦,然后最后就把觉贤轰走了。

但是呢……有一些鸠摩罗什的弟子就跟随觉贤一起南下了!我们提过——他就去了那个庐山慧远那儿了嘛!当时,鸠摩罗什门下有四十多个他的弟子——慧观什么的……就跟着觉贤一起走了。说明什么呢?说明——觉贤的禅法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时候儿,中国佛教界学人的那种精神!就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说——师父把他排挤走了,但是我们觉得他说是对的,我们要跟着他走!这样儿,就有四十多个鸠摩罗什的弟子跟着觉贤忽悠去了南方,就被庐山慧远给接纳了。

嗯……慧远,我在前面也提过……因为我们这次,嗯……禅宗呢,前面讲的那个部分呢就比较简单,后面我们把整个儿禅宗史展开讲一下儿!嗯,但是我们前面介绍过的人,我们就不再具体介绍了。

慧远……庐山慧远,他是中国佛教界里程碑式的人物啊!他在庐山建东林寺,开这个中国禅林之始!就是说——中国禅宗第一个禅林是哪儿?庐山东林寺。当时慧远对禅的认识是很简单的!他认识什么是禅呢?他认识的禅就四个字,叫“无思无为”就是禅!无思无为——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干!就叫“禅”。这实际不光是慧远大师的认识,这其实是当时整个儿中国佛教界对“禅”的认识。

觉贤大师在庐山住了一年,啫……他好象跟人是不太好,好相处啊……他就又,就是他又去投奔了那个……刘裕,就是——当时定都于南京的这个“宋”……南朝宋,在那儿专门译经!啊……译经很有名啊!他后来……他译经的那个庙又叫——禅窟!可见——教授禅法,是他一个重要业务!所以,他住那个地儿就叫——禅窟。

我们今天现存觉贤的书,就是《法华宗要序》。当时,跟随他走的鸠摩罗什的弟子,就是……后来是他的弟子——慧观,跟他在那儿翻译了《观无量寿经》。这本儿《观无量寿经》,那……对中国禅宗影响就很大啦!因为它是净土宗的根本经之一。后来我们知道中国……到后期,我们会讲到禅、净就合流了……就,禅宗和净土宗就合流了。

但是,我们从今天他现传下来的这个《法华宗要序》来看……鸠摩罗什传的是五门禅啊!嗯,觉贤传的是这个……他的禅。这个……他的所传的禅法,其实我们一看——还都是小乘禅,就是……都没有超出“安般守意禅”所教的禅数学的范畴。就是……他们这个外来的人,教的禅法看来是一致的——安士高教的、鸠摩罗什教的、觉贤教的……名字不一样,范畴不一样,但都属于小乘禅。

鸠摩罗什当时翻译了小乘有部诸部的禅法,叫“五部禅法”,就是说——鸠摩罗什整个儿给你了一套小乘禅的禅法,但这个禅法就属于不同的派别——嗯,有一切有部的,可能有鸡胤部的(相关参考阅读:佛教通史第13课),可能有那个饮光部的(相关参考阅读:佛教哲学第课)……哦,那是大乘的!就是……他把各不同的,找了五部给你翻译出来,叫“五部禅”。它与东汉流行的那种“安般守意禅”和“十二门禅”是一致的,只不过就把那个禅法更加地系统化。

觉贤传的禅,其实也是小乘禅!他这个“禅”叫——修行方便禅。啫!这名字特别好——修行方便禅。它也有一个特别难叫的名字,叫——达磨多罗禅经。那个时候儿,来中国的这印度人叫“达摩(磨)”的是特别多啊……达摩、达磨多罗……

慧远大师专门写了篇文章,去介绍这个觉贤翻译的“修行方便禅”,因为当时觉贤已经到了庐山啊!慧远大师总结这个修行方便禅呢,五点!实际,他本身总结这个“禅”是四点,这四点——第一个叫“不净观”;第二个叫“慈悲观”;第三个叫“三界分别观”;第四个叫“十二因缘观”。再加上慧远自己,就是从“安般守意禅”留下来的,单独论述的那个数息观,加起来也是五门……也是五门。据此可知——就是……“五部禅法”,就是……“五门禅”和“五部禅”,是晋、宋之际,南北流通的主要禅学。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鸠摩罗什他是大乘宗师,但是他传的这个“五门禅”,它确实还是个小乘禅。

我们前面提过——在这个阶段,中国佛教义学界发生了一次大革命!什么革命呢?就“佛性论”出来了嘛!觉贤和法显译了《大般泥洹经》,以“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个思想震撼了整个儿中国佛教界!我们原来这个介绍过了啊……我原来一直管它叫“大般泥洹经”,后来有人提醒我了,说——这叫“洹”。我仔细查了一下儿,它确实叫“洹”,它是指一个——持续不断的流水。

觉贤大师,他不光是译出了《大般泥洹经》,他还译出了一个什么呢?他还译出了一个《大方广佛华严经》!引申了一个命题,叫“三界虚妄,唯心所作”的命题。大家知道这个“三界虚妄,唯心所作”这个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嘛?这个八个字其实就是“认识论”!就是——你认识世界的方法!认识世界的方法什么呢?唯心所作!三界——世界是虚妄的,唯心所作!所以,他的这部经就推动了中国唯识学。

可以这么说——“佛性论”……“大般泥洹”译出来了;“大方广佛华严”译出来了……“唯识论”译出来了!那,它就标志着——在中国流传了二百余年、近三百年的“般若性空说”就准备结束了!或者说——它的统治已经行将结束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般若学、佛性论、唯识学并行。可以说——我们后世因为研究不深,导致义学混乱,就是从这个时候儿开始的。

从此,觉贤大师译出的这两部重要的经书,就是……“佛性论”和“唯识学”,它也就渗透到了禅学的理论领域!这样……但,但是大家注意啊——这两个都是大乘学啊!“五门禅”独行的局面就要改变了……“五门禅”是小乘学,但大乘学已经出来了!它会逐渐地去渗透小乘禅法。

除了觉贤大师译的这两本儿经书对当时的禅法有影响,其实,马上就有另一个翻译师译出的两本儿经,对这个中国的“禅”的思潮的转变影响更大!在继觉贤,就是——佛驮跋陀罗之后呢,建业译场又来了一个“跋陀罗”,叫——求那跋跎罗。

这个求那跋跎罗,他来到译场,他译了两本儿经——第一本儿经,叫“胜鬘经”(相关参考阅读:佛教哲学第课),“胜鬘经”是简称啊,实际叫《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这个……我可以给你们大家读慢一点儿啊……“胜鬘”是指一个人,就是……拘萨罗国国王——波斯涅王的女儿……圣光王的女儿,她叫“胜鬘公主”。《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有简称“胜鬘经”,或者“狮子吼经”。“方广”就是“大乘”的意思啊!所以,一般我们就管它叫“胜鬘经”。

这个“胜鬘经”和“涅槃经”遥相呼应,进一步阐发了一套新理论!什么理论呢?就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又名“如来藏”!就是,又阐发了“如来藏”这套理论……就是“生死者依如来藏”。就是所谓我们提的——“四缘起”中的“如来藏缘起之始”,就是来自于求那跋跎罗翻译的这本儿经——“胜鬘经”。“胜鬘经”第一个提出来的……就是,在中国第一个提出来的——“生死者依如来藏”。

这个阶段,他还译了另一本儿经!这本儿经才是中国禅宗的开天辟地的经!是什么经呢?就是——“楞伽经”。这本儿“楞伽经”呢,叫《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它是系统唯识学最早的典籍。

我们要单独地提一下这本儿“楞伽经”,因为这本儿的“楞伽经”在后世出现了很大的这个……这个分流。求那跋跎罗他们译的是四本儿“楞伽经”。实际还有一个,就是——北魏的菩提流支翻译的是十卷本儿“楞伽经”。实叉难陀还翻译过一个七卷本儿的“楞伽经”。就是……在中国流行的“楞伽”……就是,出现过的“楞伽经”有三套;流行过了的,有两套!

一套,是四卷“楞伽经”——求那跋跎罗翻译的。这本儿“楞伽经”,就是后来中国禅宗的圣典!就是,达摩一说“我以楞伽经传人”——就是这套“楞伽经”……四卷本儿“楞伽经”。

还有一套,就是菩提流支的十卷本儿“楞伽经”。这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谈的都是唯识学,但是呢……我们就说——他们的唯识学,就是……基本上是完全反着的。

这四卷本儿的“楞伽经”,不但把世界和人生的本原归结为了人的“唯心”……就是,就是我们说——唯心主义那个“唯心”呐……还进一步地把这个“唯心”归结为了什么呢?“如来藏”!这就是我们说的——中国有三分之二的佛教宗派是以“如来藏”立宗的!就是……从“楞伽经”、“胜鬘经”开始的这一套新的“如来藏缘起”体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