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烟台苹果沉浮记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http://www.znlvye.com/

因苹果而兴,也曾因苹果而惑。自上世纪80年代初,乘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东风,大规模开展苹果种植开始,在烟台苹果产业发展逾四十年的关键历史节点上,一场破解产业转型升级桎梏的自我革新,正徐徐展开……

每年春节前后,山东烟台市蓬莱区果农王廷明就开始了“忙春”。这些年工人不好雇,他正月前要完成果园的修树枝、刮树皮、捡树枝等工作。

修剪树枝还好,最多不小心划伤脸,刮树皮和捡树枝对老王来说,可是真累。自家苹果园种的都是乔化树,树势高大、果园郁闭,每每作业都要弯着腰进行。好在,有股念头在给他铆劲:侍候好这些“老伙计”,今年就能争气地多结几个一级果了。

类似的节奏,王廷明保持了近四十年。跟烟台苹果主产区的众多果农一样,十几岁便随父辈走进果园,他们早已习惯管理果树的精细、辛劳,也因烟台苹果这一“中国果业第一品牌”带来的丰厚效益,而对果树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厚感情。只是,随着近年来国内苹果种植面积扩大、果业竞争显著加剧,导致苹果市场价格波动较多、且呈下滑趋势,果农们的困惑逐渐多了起来:种苹果这么辛苦,自己的孩子还愿意干这份营生吗?为什么种苹果的效益不比从前了?未来的方向又在哪里?

解答果农困惑、服务产业发展,恰是烟台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年以来,烟台市以山东省打造“烟台苹果”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部署为遵循,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年)》《烟台市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年)》等文件,组建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制定“瘦身、提质、增效”战略,主动打响了一场苹果产业的闯关升级之战。

因苹果而兴,也曾因苹果而惑。自上世纪80年代初,乘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东风,大规模开展苹果种植开始,在烟台苹果产业发展逾四十年的关键历史节点上,一场破解产业转型升级桎梏的自我革新,正徐徐展开……

1

落户

寻找产业转型升级的“密钥”,还要追本溯源,回到烟台苹果落地生根的原点。早在西汉时期,司马相如《上林赋》中便有“楟柰厚朴”的表述,这里的“柰”就是本土绵苹果的古称。而更符合现代人的清脆口感需求并适应商品化生产方式的苹果品种,是十九世纪后期从西方传入我国的。

年,《天津条约》签订,登州(今蓬莱)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准许洋人居住传教。年,出于引入经济作物“自养、自传”便于布道的考虑——美国传教士约翰·倪维斯(JohnL.Nevius)夫妇将一批国外水果品种引入烟台,其中就包括西洋苹果。

当年,倪维斯在烟台毓璜顶东南面的山坡上开辟果园,取名“广兴”。广兴果园把培育出的苗木送给周边农民、培训种植技术,带动了烟台农民剪穗与本地苹果树嫁接的风气,终于培育出国内第一代品质上乘的苹果品种。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当地已出现水果工会为果园创始人集资立像以表纪念的举动,苹果种植可谓初具规模。

烟台地处北纬37度“黄金纬度”,域内山海相依,土壤、气候条件天然适宜种植苹果,加之先发的种植基础,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沿陇海铁路一路向西,陕西、甘肃、新疆等其他苹果产区无不从烟台引进苗木、学习技术,一大批来自烟台的林果技术推广人员在全国各个苹果产区留下足迹,“中国苹果之乡”的美名由此传开。

烟台是一座打上“苹果”烙印的城市。资料图

改革开放春潮涌动,烟台苹果进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激活了生产活力,被认作“摇钱树”的苹果树,开始在烟台各县铺开,青香蕉、红香蕉、国光、金帅……一个个响亮的名字被国人记住。彼时,一斤“小国光”能卖三四毛钱,不少农民“转身”争做果农,成为最早一批“万元户”。

市场变化速度远超果农想象,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际苹果市场被日本红富士独揽,与之相比,当时的烟台苹果在果形、口感、甜度上均不占优势。市场生存窘迫,推动了烟台苹果砍枝换“头”的第一次“品种革命”。至年,烟台全域苹果产区换栽“红富士”,借此迅速占领国内外市场。

这迭代引领全国果业发展之风,奠定了烟台苹果此后长达三十年的持久辉煌。年,烟台市苹果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分别达万亩、万吨,其中,在国内鲜果市场常年销售万吨,占全国销售总量的16.5%;鲜果常年出口60万吨,约占全国的二分之一。“烟台苹果”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驰名商标认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目录,连续12年蝉联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果业第一品牌”,据估算品牌价值超亿元。

立足高原再攀高峰,如无起伏,这一愿景本会在烟台水到渠成。然而,国内苹果产业的新一轮变局已经拉开大幕。

2

挑战

持续三十年的辉煌,在年前后发生了变化。据王廷明回忆,年下半年开始,苹果价格经历了一轮上涨,紧接着,年春节后苹果市场价格迎来暴跌,最低跌至不足1元/斤。年、年苹果市场持续低迷,之后尽管在零售端经历过几轮价格上涨,但烟台本地生产端的效益难比往日,陷入“一多半种植户亏损”的状态。

“除了个别年份受天气影响,总体上是供过于求了。东部减产、中部持平、西部增产,整体算下来,全国苹果总产量还是在增长。”烟台长运果蔬有限公司总经理门长运如是分析。一组数据佐证了他的观点,早在年,我国苹果总产量已达到万吨,当年的预期总需求却只有万吨。

供需失衡还有加剧的趋势。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果品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苹果产量已超过万吨,其中,红富士产量占年苹果总产量的75.98%,中早熟品种占比小,晚熟品种过于集中,产量过剩、品种单一已成为我国苹果产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除了供需关系改变和品种结构原因,市场竞争格局也在洗牌重构。近年来,黄土高原、黄河故道、西南冷凉区等特色产区的苹果都加入了国内苹果市场的竞争。此外,物资匮乏年代北方唯苹果独尊的局面一去不返。随着冷链物流发展,南方水果大规模打入北方市场,烟台苹果的市场空间遭进一步挤压。

更紧要的是,烟台苹果产业历经四十多年发展,自身还面临着一系列桎梏:

——人老、树老、品种老“三老”并存。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结构断层、后继乏人问题严重,“老人无力种果、年轻人无意种果”的现象日益凸显;老劣果园面积大,着色差、上色慢、品质低的老品种淘汰更新进程缓慢。

——经营主体散、果农组织程度散、地块管理散“三散”制约。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占主导,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种植面积、产量分别仅占1/10、1/5,地块分散,果园随山就势、上山下滩、插花种植,难以集中统一管理。

——用工高、消耗高、成本高“三高”压力。苹果精细化管理要求高,目前主要依靠人工,生产环节机械化程度低,亩均年用工量远高于欧美等先进产区;每百斤苹果用肥、用水量,分别是国外的5倍和8倍;人工、农资、农技等种植成本逐年升高。

……

转型遇坎、升级爬坡,但产业发展不能被现实困难牵着鼻子走,面对一系列问题挑战,烟台苹果必须有所回应。

山东省副省长、烟台市委书记傅明先表示:“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事关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要深刻认识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积极适应国内外苹果产业发展趋势和消费升级形势,科学谋划、超前布局,着力构建现代苹果产业体系,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综合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烟台力量。”

如果说,三十多年前全域换栽红富士,是市场形势倒逼下烟台苹果产业进行的一场“被动革命”;那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使命在肩,一场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主动革新”,便在烟台的一方山海间浩荡展开了。

3

破题

目前,苹果产业产值占烟台全市种植业比重近50%、占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超20%,全市多万农业人口从事苹果产业。如何继续擦亮“烟台苹果”这张特色名片,实现地方主导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考验着烟台主政者的智慧。

面对苹果产业阶段性的效益下滑,信心比“黄金”更显珍贵。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表示:“综合来看,在区位、人才、技术、文化、基础等方面,烟台苹果产业仍具备突出优势、巨大潜力。坚持深挖产业特色、持续优化要素配置,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苹果产业仍将是我市高度重视、坚定支持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

年10月,烟台市承办“山东省果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围绕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把脉问诊”,当年年底,研究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年)》。年3月,《烟台市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年)》出台,更加明确地描绘了“十四五”时期苹果产业提质增效的发展蓝图。

烟台市委副书记江山分析:“我市苹果产业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推动转型升级,必须摒弃过去拼资源、拼消耗的传统发展方式,从依靠规模扩张粗放式发展向质量兴果、品牌兴果集约式发展转变,从单一产业链条向全链条、多功能、新业态转变。”

在烟台这样的传统优势产区,转型阵痛不可避免。“暂时把果树刨掉不可怕,但在刨之前要想清楚干什么,不能走刨了苹果种苹果的老路。”在烟台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尹鹏看来,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既是应对国内外果业市场竞争加剧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需求,主攻方向是多发展品质好、附加值高的特色产品,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的消费升级需求。

以逆向思维进行谋划,烟台市将改革重心放在了“供给侧”。年以来,累计统筹整合涉农财政专项支持资金3.15亿元,更新改造老龄低效果园近万亩,建设标准化示范果园处,一体化建成烟台苹果科技创新中心、大数据中心、展示交易中心和苹果文化博物馆,搭建集政、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融合创新的果业共同体,着力破解“好的不多、多的不好”普遍问题,坚持走一条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效益增加的转型之路。

尹鹏介绍,烟台将在强化科技创新、创建标准化示范园区、发展新兴业态、提升加工水平与品牌效应、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等方面协同发力,加强产业服务与评价考核,构建强有力的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体系。

在烟台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统一部署下,升级果园品种的“冲锋号”、扶持市场主体的“联络号”、做强区域品牌的“集结号”接连吹响,一系列政策合力已然形成,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路径愈发清晰。

4

创优

车行丘陵山野,进入蓬莱区刘家沟镇乌沟苗家村,一座百年以上树龄的苹果古树园映入眼帘。今人为保护、传承古树文化,在枝丫上装点了红色绸缎,绸缎迎风飘动,仿佛在昭告百年老果园生机尚强。

“再也不挣低端果的钱了。”果园目前的管理者、烟台沃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忠臣感叹。3年前,古树每年要套多个果袋,如今为减少树体负载,增大果个、培育礼品果,年套袋数量减少到0个,单株产量仍有斤左右,苹果糖度也保持在15度上下。更别出心裁的是,为推介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增加果品文化附加值,当地还举办起“百年古树苹果慈善拍卖”活动,树龄最长果树产的一个苹果,被拍出了1.8万元的高价。

年金秋,位于烟台苹果主产区栖霞市官道镇的新型苹果示范园喜获丰收。任梦雪王帅帅摄

这只是烟台优化苹果产业发展路径的一个缩影。随着高质量发展行动的深入推进,烟台苹果产业全链条的各个主体都已行动起来。

以烟台市农科院为代表的一批在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龙头企业等,综合品种特性、产区特点、市场饱和度等因素,加速推出烟农红、烟香玉、黄金等苹果新品种,以“早中晚、红黄绿、甜香脆、名优特”多元化布局,改变过去红富士“一果独霸”的局面,力图破解品种单一、降价倾销、难以迭代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矛盾问题。

针对老劣果园“瘦身”难题,栖霞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农村党支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切入点,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村集体以集体资产入股、社会资本合作入股,构建起复合型股权结构的利益共同体,有效克服部分农户守成短视思想,加快淘汰更新落后产能,实现了对土地、资金等重要生产要素的顺畅流转、优化配置,为果园集中连片改造升级奠定基础。

吸引年轻劳动力重返果园,一方面要降低劳动强度,另一方面要拓宽效益空间,以轻简化、省工省力、降本增效为目标的苹果免套袋优质生产技术应运而生。“推广后,每亩可节省非降解纸袋80公斤、反光膜10公斤,节约成本元以上,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烟台市农技推广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吕常厚介绍。

距乌沟苗家村百年果园不远,宗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管理的千亩矮砧密植果园令人耳目一新。舒缓起伏的山坡上,集约培育的株株果树犹如“列兵”,植株密、行距宽、树形挺、长势好。自动除草机、打药机、施肥机等现代化农机“入阵”助力,极大解放人力的同时,标准化生产的果品也早被国内大型销售商预订。

新型果园的顺畅运转,还离不开新型“解决方案”的赋能。烟台莱山区大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继秋介绍,公司近年来由农资销售商转型为集品种选育、苗木选优、生产环节管理服务、果品精准分级销售、技术咨询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运营服务商,蹚出了一条“投资商+运营商+合作社+农户”的果园高质高效管理新路径。

“这一路径,有效破解了‘农民建新果园建不起’‘社会资本建起来管不好’‘先进集成生产技术难落地’‘果品销售随大流难溢价’等突出问题,是烟台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所在,颇具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烟台苹果协会会长姜中武说。

“品道烟台仙果香”,借助电商经济、直播带货等线上零售新渠道,烟台苹果正乘“云”直上,销售企稳回升。在全国多家品牌形象店、各大中城市的果品市场、酒店宾馆、交通枢纽,富于地域特色与表达创意的宣传展示越来越多见,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广告投放,“烟台苹果”品牌美誉度与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

“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方面,目前烟台全市果品贮藏与加工能力均达到万吨左右,北方安德利果汁股份有限公司、泉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烟台崛起,推出浓缩果汁、苹果脆片、苹果酒、苹果酵素等深加工产品,提升了苹果的价值链。二产突破的基础上,烟台还连续成功举办“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国际果蔬博览会”等活动,构建起产销对接、交流合作平台,“节会效应”日益凸显。

按照发展规划,在不远的年,烟台全市优质果园面积将“瘦身”至万亩左右,优质果率达到92%以上,总产量万吨左右,苹果加工比例超20%,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初步实现苹果文化旅游产业化,“烟台苹果”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5

启示

“引人向善者如星辰永耀”,广兴果园旁倪维斯的墓碑上,用中文铭刻着这样一句话。年逝世于烟台的他无缘看到,当地苹果产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一位位劳动者、一个个名优品种如群星闪耀,共同成就了烟台苹果的辉煌。

树有龄、路有坎,而“苹果红”依旧。年,烟台苹果产业集群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批准建设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根据山东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到年,力争培育8个以上千亿级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烟台苹果产业作为第一批入选者,其示范带动作用不言而喻。

回顾烟台苹果一百五十余年引种培育史、四十余年产业发展史,其稳步向“千亿级”进发的一些经验颇具参考价值:

始终注重保障农民利益。烟台地形以丘陵山区为主,地块零散、耕地面积小,苹果产业引入、壮大的动力,是当地农民在生存压力下的勇敢尝试,此后的历次转型,也无不渗透着农民对市场压力的积极应对。无论品种更新、土地流转、技术推广,产业升级的各环节都要以农民获益为起点和检验,惟其如此,方能成功。

充分发挥并持续放大优势特色。产业振兴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烟台苹果产业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充分发挥自然条件特色、先发基础优势,并持续放大改革创新动能的历史。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打造“名优特”产品品牌,是县市一级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

引导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与全国情况一样,改革开放后推行包产到户激活了烟台当地生产活力,但随着生产力发展,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与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品牌化销售等现代产业发展方式不相适应的问题愈发突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改革成效三者协同发力,缺一不可。尤其是在烟台这样的传统优势产区,“船大难调头”问题更加突出。纵观烟台苹果产业发展史,政府不断完善政策引导扶持、适时地释放改革红利,市场主体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双方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了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一颗苹果,两次转型。一代代烟台果业人,赓续先辈“开放、包容、创新、拼搏”的精神传统,在果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期的关键阶段,全面开启了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在全产业链的各个方面初战告捷。

“一方水土育一方产业。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傅明先表示,烟台市将进一步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主动扛起全省果业跨越式发展的大旗,奋力谱写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烟台新篇章。

王贵、李东隅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吕兵兵赵炜

本文著作权归农民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