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苹果算是比较常见的水果之一,许多女性都比较喜欢吃苹果,很多女性为了保持良好的身材,晚餐就用苹果来代替!
而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下,许多国人对国外的圣诞节都比较热衷!
圣诞节前夕的平安夜,大家都会相互送苹果,吃苹果,意欲平安的意思!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苹果并不是叫“苹果”,而有着另外一种名字,日本现在仍然保留着!
据史料记载,苹果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经长达两千多年,我国原产的苹果名叫绵苹果,绵苹果在秦汉时代便有相关记载!
西汉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就有一篇《上林赋》,其中有描写都城长安附近的上林苑,诉说其中的壮丽景象!
《上林赋》:于是乎卢橘夏熟,*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荅遝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
其中一句“楟柰厚朴”,这里的“柰”就是我国古代绵苹果最早的叫法!
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栽培的苹果最初名叫“柰”和“林檎”,据相关学家考证,“柰”为梵语意为端好之意;
“林檎”则代表众多飞鸟聚于林中,经历了众多农务学家的核查,柰就是绵苹果古代的叫法!
“柰”是我国北方人民自古以来人工栽培的大苹果品种,至今仍在我国甘肃的河西走廊、山西的阳高、河北的怀来等地,均有少量的栽培!
《群芳谱》:绵苹果果实大而光滑,熟时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玩爱、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用,唯八九分熟者最美”。
现如今,阳高一带的大红袍、柳叶青、白糖玉等各种不同的品系,很有可能就是古代农书所记载的赤柰、青柰、以及白柰!
西晋时代的郭义恭在《广志》中也曾记载道:
《广志》:西方多柰、家家收切曝干为脯,数十百斛为蓄积,谓之频婆粮。
因此到了唐朝时期,绵苹果又被人们称作为频婆果!
“频婆”乃是梵语bimba的音译,在印度是指一种葫芦科植物----红瓜!
因红瓜成熟的时候颜色红润光亮,在佛经中便常常用来作为红亮物体的比喻!
《华严经》:佛祖“唇口丹洁,如频婆果”。
红瓜虽然在我国华南地区也有野生,但是在中原地区则十分的罕见,因此便把“频婆”这个名字附会到中原以及周边植物之上的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因为“频婆”的本义是相思,南方产的红豆便率先暗用频婆果的典故,成了相思的象征,不仅因此有了“相思子”的别名,还因为王维的名诗《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而家喻户晓。
为了让广大佛教教徒理解这个频婆果是个什么果子,僧人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说道:
“其果似此方林檎,极鲜明赤者。”
意思便是若想知道频婆果有多么红亮,看看中原地区栽培的林檎就知道了!
然而,同时期的郑常则误以为频婆果就是林檎,他在《洽闻记》一书中直接把这个名字用到了西域传来的一种柰的新品种上。从此,绵苹果就有了张冠李戴的“频婆果”之名。后来,不给植物名称加个草字头就不舒服的好事者又给“频”字加上草字头,频婆果便成了“蘋婆果”(汉字简化后写成“苹婆果”)。“苹果”则是“苹婆果”之省。
我国唐朝时期的文化曾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绵苹果也因此传入了日本,名叫“林檎”,至今为止世界上著名的“苹果公司”则是被日本人称作为“林檎公司”!
晚清时期,西方的文化逐渐的传入了我国,对我国影响深远,而西方人也带来了他么的西洋苹果!
绵苹果则被称作为中国苹果,绵苹果的果肉绵软易烂,而西洋苹果则比较清脆!
根据烟台的地方史料记载,年美国长老会成员约翰·倪维思带着他的妻子重返山东,带来了西洋苹果、洋梨、美洲葡萄、甜樱桃等果蔬品种!
后来西洋苹果在我国普遍种植,替代了绵苹果,苹果一名也被大家所接受,林檎则逐渐消失!
但现今在我国南方地区,番荔枝也名叫“林檎”,模样与苹果完全不同,通过被制作成果酱、果酒等,它的根部还能用作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