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湿疹犯困折磨人的湿邪到底是什么怎么
TUhjnbcbe - 2022/12/31 21:24:00

本期导读

关于「湿邪」,这是一篇满满的透彻的干货。对于折磨大多数人的「湿邪」,一文带你认清它。

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

湿性类水,水性是偏冷的,这是湿为阴邪的原因之一。湿为阴邪,容易阻滞气机,简单讲就是容易妨碍人体气的流动。

人体里面的水液跟气是什么关系?气行则水行,但千万不要理解为一股气推着一股水走,没有那么直观。人体中水分或是水液跟气的关系,《*帝内经》表达说有一点像是雾露状,就是半气态半液态。

这样我们就可以想象,所谓湿,按照现代人的观念,有一点像体内的水分子多了呈离散状态。当这个雾露状的东西,水分子的比重大了,假如真的有气这回事,气的运行的流畅度一定是减慢的,即气滞,气滞的表现——一个字:胀。

哪里气憋住了,那么憋住的位置气就相对多了。气多了,就像自行车的轮胎,没有气,我们就泵气直至饱满,就会发胀,所以局部有胀感,是气滞的表现。

也可以这么说,凡是湿停留的地方,除了湿本来的症状之外,也很容易出现局部的胀闷感,这就是湿邪易阻滞气机。

这也反过来提醒我们,治疗湿病的时候,要加行气药。但加行气药,不用加得那么笨,不需要几味袪湿药加几味行气药,因为有的行气药本来就能袪湿,有的袪湿药本来就能行气。像陈皮、白豆蔻、砂仁这些药物是袪湿跟行气都兼备的。

问:寒邪容易伤阳,湿邪也容易伤阳,两者有什么区别?

可以这样理解:寒邪伤阳,伤得比较厉害,同时不太分部位,什么地方都可以伤。湿邪伤阳,一般是选择性的,最容易伤的脏腑是脾。

脾喜燥恶湿,换一种表达就是脾对湿特别敏感,特别害怕,所以湿容易伤脾阳。阳气代表功能,脾阳一受损,脾的功能就下降,就容易出现腹胀、不想吃饭、大便烂(黏)。

2◆湿性重浊◆

重:意思是沉重。只要人体出现了全身或是局部的沉重感,中医都算湿。因为湿性类水,水的比重比较大。比如关节痛,假如是游走性的,我们叫作风痹;假如有的人关节痛不是游走性的,而是有沉重感,于雨天加重,我们一般叫作湿痹。

有时候病人的主述模棱两可,比如他说医生我很疲倦,很多人可能会误会,直接把疲倦当作了气虚。这不一定对,因为疲倦感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无力感,一种是沉重感。

假如疲倦是无力感,一般是偏气虚;假如疲倦是偏沉重感,一般就偏湿。可能有人说,我分不清楚,好像有一点无力感,又有一点沉重感,那算什么?其实很简单,可以判断为气虚夹湿。

里急后重:就是排便的时候排到最后,有一点拉不干净的感觉,拉完又想拉,肛门有重坠感。肛门有重坠感还是符合「重」字,所以也算是湿。

浊:指分泌物、排泄物浑浊。

3◆湿性黏滞◆

黏:黏腻,是指症状的黏腻性。妇女的带下量多,这个带下通常是具有黏腻性,也有浑浊性,符合浊和黏。男子的慢性前列腺炎,小便到了最后,会带一点黏液,这种黏液的黏也是湿。大便擦不干净,很废纸的黏算湿。更严重的,就是里急后重,拉完又想拉,拉不干净。早上起来眼屎很多,眼屎是黏性的,这是湿。面部有油垢感,油垢的感觉是黏的,是湿。头发是油性,属湿。

我们可以自己对照一下,凡是分泌物、排泄物是浑浊的,通通都可以用湿来命名,或是用湿来概括。

滞:是指病程的长绵性。只要病带了湿滞,这个病的周期就比较长。病的周期比较长,跟黏滞也有关联,就是黏乎乎的,不只是指症状黏乎乎,连整个病程也是黏乎乎的,这是湿的特征。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易袭阴位:简单理解就是水往低处流。上面列举的很多症状,要么是小便,要么是大便,要么就是外生殖器,要么就是一些隐蔽的部位,所以湿为阴邪,易袭阴位。

湿性趋下:指的是致病有往下走的特征,这可以跟风邪相鉴别。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因为风邪易袭阳位;而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因为湿邪易袭阴位。

*注意,以上讲的湿是外感六淫的外湿,人体还有一种湿叫作内湿——脾虚。

脾的一个功能是运行水湿,当脾虚,脾的功能下降的时候,一样可以产生内在的水湿痰饮。

只要是内湿,就是脾虚生湿,它的表现就是脾虚的表现+重浊黏滞趋下,且这个湿是从内而生的,而不是从外而感的。

湿邪致病的证候

1◆伤湿◆

证候:头身困重、发热、苔腻、脉滑。

头身困重是湿性重浊的表现。另外伤湿的表现还有可能是发热,因为湿邪容易阻滞气机,气属阳,气一憋住,在局部就产热,所以容易发热。舌苔腻一般是痰湿的表现,脉滑也是痰湿的表现。

2◆湿痹◆

证候: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湿痹,痹的意思是指痹阻不通,表现于关节的症状,以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为特征。注意关键字——重。刚刚提到,假如有沉重感,在中医算湿。

游走性关节疼痛是风痹,关节酸痛重着叫湿痹。

假如一个人的关节痛,又游走,又沉重,这种情况叫风湿痹,因为两个特征都有,诊断就是两个。

假如在刚才两个特征基础上再加上一个遇寒加重,那么就有三个要素了,风、寒、湿都有,就叫作风寒湿痹。中医的治疗是对应疾病特征的,风寒湿痹三个要素都有,治疗就要驱风、散寒、祛湿同时来。

3◆湿热浸淫肌肤◆

证候:湿疹、癣等渗液性皮肤病。

湿热浸淫肌肤,表现出来就是湿疹、癣等渗液性皮肤病。这与湿性黏滞和湿性重浊的浊特性一致。只要人体分泌物、排泄物表现出黏黏腻腻,或者浑浊感,都算是湿。

◆寒湿困脾◆

证候: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腹痛便溏而黏,或夹黏液,头身困重,或肢体肿胀,妇女白带量多,舌淡胖,苔白膩或滑,脉滑。

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脘腹定位在脾胃,胀闷是气滞的表现。湿为阴邪,容易阻滞气机,所以会有胀闷感。口腻是口腔有黏腻感,黏腻是湿的特征;纳呆是湿主脾胃,湿为阴邪,容易损伤阳,因此损伤脾阳。脾喜燥恶湿,特别怕湿。

腹痛、便溏而黏:一般是以胀痛气滞为主;便溏而黏是指大便烂得像烂泥一样,擦不干净。有时候湿得比较严重还会夹有黏液,黏液也是黏。

头身困重:湿性重浊,湿在人体的肌肤或者是经络,就会出现头身困重,或肢体肿胀。肢体肿胀不单是湿,可能还有点水。

妇女白带量多:白带也是黏糊糊的、液态状的,所以算湿。

舌体淡胖、苔白膩或滑、脉滑:舌胖是因为体内水多了,把舌头「泡」大了;舌淡是偏寒;舌苔白偏寒;舌苔腻或者滑偏湿,此时脉滑也是湿。

5◆湿热蕴脾◆

证候:身热不扬午后加重,汗出热不解,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腹痛便溏*臭而黏,或夹黏液,头身困重,小便*短,或肢体肿胀,妇女带下色*,舌红,苔*膩或滑,脉滑数。

身热不扬午后加重:身热不扬的意思是身体发热,但用手捂在肌肤上,一开始不觉得很热,而越按越热,叫作身热不扬。身热不扬关键是湿热并存,湿把热裹在了体内,这个热很难一下透出来,裹在体内的热只能慢慢地从内向外,慢慢透发。

问:为什么是午后加重?

我们按太极图来推算,早上是阳气旺,傍晚是阴气旺。湿热,热属阳,湿属阴,中午之后是阴邪慢慢加重,也就是湿的比重慢慢加大,湿的比重一加大,憋在体内的热就憋得越来越厉害,中医叫作郁而化热。

也就是说早上的热气是容易外透的,中午之后的热,由于湿的比重大了,湿又在外围把热裹在里面,所以很难外透,所以一般是午后加重。同时即便用发汗药,由于外围的是湿,所以只能发出湿,裹在体内的热,一般出不来。

*特别提示:孩子发热父母莫着急。小孩发热,尤其是在南方,接近40摄氏度的热是湿热的热。如果未将湿热的热辨准,只用清热的药,效果并不好。必须是清热跟祛湿同时用,热才能退得了。其实在中医诊断上何时发热很重要。

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见寒湿困脾。

腹痛便溏*臭而黏,*臭定性为热,而黏是湿。或夹黏液也是湿。头身困重是湿,小便*短是热。肢体肿胀是湿,妇女带下色*是热。同样舌红是热,苔*是热,苔腻是湿,脉滑是湿,脉数是热。

小结

湿热蘊脾第一个要素是有热的特征,比如身热不扬午后加重,同时又大便*臭,小便*短,舌质红,苔*,脉数。第二个要素是湿,比如口腻,大便黏夹黏液,头身困重,妇女带下,还有苔腻、脉滑。第三个要素就是定位在脾,脘腹胀闷、纳呆、便溏。

所以中医的诊断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讲白了就是定性加定位。

6◆脾虚生湿◆

证候: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腹痛便溏而黏,或夹黏液,头身困重,或肢体肿胀,妇女白带量多,舌淡胖,苔白膩或滑,脉缓或弱,病程长。

这个症状与寒湿困脾很像,只是前面多了两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这实际上是气虚的表现。所以气虚表现加上湿困脾表现,诊断就变了,变成脾虚生湿。

问:脾虚生湿与寒湿困脾的区别在哪里?

寒湿困脾主要是寒湿妨碍了脾的运化,是实证。而脾虚生湿的因果关系就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产生的内湿。

认真辨别,脾虚生湿除了比寒湿困脾多了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这组症状,脾虚生湿的脉除了滑还可能比较弱。另外鉴别点是时间比较长。

*再次强调:中医的脏腑辨证或者其他辨证的程序是定性加定位。

7◆肝胆湿热◆

证候:胁肋胀痛,或发热,身目发*,色鲜明,厌食油腻,口苦,纳呆,小便*短。或阴部湿疹、瘙痒,带下*稠臭秽,舌红,苔*腻,脉滑数。

胁肋胀痛:胁肋是肝经循行所过,由于湿为阴邪,容易阻滞气机,气机受阻,就容易出现胁肋部胀痛。

发热:这个发热跟湿热蕴脾差不多。假如有发热,应该也是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午后加重。

身目发*,色鲜明:指*疸。因为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到肌肤,肌肤就发*了。

厌食油腻:还是跟胆汁有关。胆汁的作用是消化脂肪类食物,既然胆汁外溢到肌肤,进入小肠的胆汁就少了,所以厌食油腻。

口苦是热的表现。纳呆是湿热妨碍脾的功能,小便*短是热。带下*臭也是湿热。舌质红,苔*腻,脉滑数都是湿热的表现。

肝胆湿热还有另外一组症状,不是表现在肝胆这个脏腑本身,而是表现在肝经,如阴部湿疹瘙痒,或带下*臭,实际上这就是湿热下注肝经。阴部是肝经循行部位,瘙痒是有风的特征,湿疹是湿热的表现。

肝胆湿热的代表方龙胆泻肝汤或者是龙胆泻肝丸。

8◆膀胱湿热◆

西医表达为尿频、尿急、尿痛、尿*短。为什么说是膀胱湿热?尿频就是感觉每次小便完又想小便,尿不干净。但是每次都尿得不多,这种感觉就是黏滞感,同时小便的痛还带有点涩滞感,尿得不流畅、涩滞感也是湿,而小便*短的*是热,加起来就是湿热。

9◆大肠湿热◆

主要表现在大便上。排便时也有拉不干净的感觉。拉完又想拉,拉不干净,肛门有重坠感,即里急后重。同时肛门也有灼热感。

●湿邪致病总结●

湿证,不管是寒湿困脾也好,脾虚生湿也好,湿热蕴脾、肝胆湿热、膀胱湿热、大肠湿热,其实它们都有一个特征就是具有湿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符合了,我们就认为它们具有湿。另外如兼有寒象,那就是寒湿;如兼有热象,那就是湿热。同时要加上定位症状。

祛湿的中药

祛湿药我们讲苍术、白术和茯苓,其中苍术和白术是对比着来讲。

1◆比较:苍术和白术◆

苍术:辛、苦、温。燥湿健脾,祛风除湿,发汗解表。

白术:甘、苦、温。补脾健胃,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苍术的性味:辛、苦、温。刚才讲过辛能发散,那么苦味有什么作用呢?苦味在这里主要是燥湿,而温能散寒。

苍术的功效:燥湿健脾,祛风除湿,发汗解表。

燥湿健脾注意,这里没说补脾,很多人对健脾这个概念有误解。其实健脾的概念大于补脾,补脾一般是用在脾虚,但健脾的意思是让脾气健运。方法可以很多:脾虚补脾,脾胃气滞则行气,湿阻脾胃则祛湿,都可以达到健脾的目的。燥湿健脾,意思是通过祛湿来达到让脾气健运的作用,所以苍术本身没有补的作用。

发汗解表苍术有辛味,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所以苍术能够治疗表湿或者是表寒。

祛风除湿一般是用在风痹和湿痹。当然是因为苍术祛湿力强,所以一般多用于湿痹,之前讲过的关节沉重的那种用苍术。

白术的性味:甘、苦、温。跟苍术不同,苍术是辛味,白术是甘味,甘能补益,苦能燥湿。

白术的功效:补脾健胃,燥湿利水,固表止汗。也就是说,苍术和白术都能燥湿,但白术是通过补脾而燥湿,脾功能强了,把水湿运走而完成的。所以脾虚有湿是用白术,而湿阻脾胃的实证则适用苍术。

白术为什么还能固表呢?

所谓固表止汗是用在那些平时气虚容易自汗的人。我们注意一下颜色,苍术又叫赤术(红色),红色属火,火性发散,所以它发汗;白术是白色的,白色入肺,肺主肃降,肺在五行属金,金气主敛,所以它能固表止汗。

术之用,补中益气,就用白术;除湿化气,一般用苍术。甚至可以很细:一般说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那么两个相兼而用,想补多运少,那么就白术多而苍术少;想运多而补少,那么就苍术多而白术少。

2◆茯苓◆

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

性味:甘、淡、平。平就是不寒不热,淡味有什么作用呢?——渗利,讲得白一点就是利尿。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

利水渗湿注意这里的表达跟刚才的苍术、白术不同,苍术、白术是燥湿,或者有时叫化湿,燥湿的意思有点是在内部把湿、把水气干燥掉了、蒸发了、挥发了。而茯苓的功用是更直接一点,让水湿直接从小便出。

健脾和中等于有补脾气的作用。但茯苓的补脾力并不强。跟利水作用相比较,个人感觉茯苓大概是三分补,七分利。

宁心安神宁心安神一般是用在失眠、多梦这一类病证中,但宁心安神功效比较好的不是茯苓而是茯神。

◆比较:茯苓和茯神◆

茯苓是长在松树根部附近的菌核,而茯神则是抱住松树根来生的。当你把茯神取出来,中间是空的,假如学过八卦的人就知道,中空是离卦,离卦入心,所以茯神的安神效果就优于茯苓。

◆比较:白茯苓和赤茯苓◆

把茯苓的皮去掉,茯苓皮下面一层淡红色的就是赤茯苓,赤茯苓包住的再往里面走,比较白色的部分才是白茯苓。

赤茯苓(红色,五行属火)主要走心与小肠,学过中基的人都知道,小肠跟水液代谢有关。所以赤茯苓跟白茯苓比起来,它的利水功用强于白茯苓,但是补力就相对弱一点了。

白茯苓则比较平均,虽然刚才讲它是三分补,七分利,但毕竟它的补力是强于赤茯苓的。

买茯苓最好不要买切成块状的,要买那种是卷起来的、薄薄的,效果好。为什么呢?切成块状的那些茯苓,你试一下,煮半小时,或煮40分钟,你把茯苓捞起来,切开看看,里面还没煮透,还是干的。所以卷起来的片效果更好。

还有茯苓皮。茯苓皮以皮走皮,所以一般是治疗水肿的。生姜皮有利水作用,治皮肤水肿,茯苓皮一样有消肿作用,一样是治皮肤水肿。中医有个方叫作五皮饮,五皮饮就是治水肿,里面刚好就有生姜皮跟茯苓皮。

祛湿之方

祛湿之方有很多,最出名的藿香正气丸即是其中之一,但是它所含的药物太多,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里面的每一味药,所以我挑的是药物比较少的方。

1◆平胃散◆

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主治:寒湿困脾之证。

寒湿困脾有时也可以叫作湿阻脾胃。脾的特性是喜燥恶湿,所以当湿阻脾胃的时候,应该是燥湿健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平胃散中的苍术是君药,首先它辛、苦、温,辛能发散、苦能燥湿、温能散寒。所以它可以燥湿健脾。那么就能「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另外,湿邪容易阻滞气机,气行则湿化,所以这个方以厚朴为臣药。厚朴的作用,也是化湿,它行气力量很强,能祛除气滞导致的胀满,且它是树皮,质地比较厚,比较沉重,沉重就下行。之前讲过,湿性趋下,用厚朴,就能因势利导往下排湿。

陈皮为佐药,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增强苍术、厚朴的力量。使药是甘草,调和诸药,同时略略有点健脾的作用。

在煮药的时候,古代一般会加上生姜、大枣。为什么要加生姜、大枣?原因是以生姜温散水湿,而且「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大枣帮助甘草补脾益气。脾属土,土气一厚就能制水。但是要注意,枣是有点黏的,所以生姜配大枣,大枣的量不能太多。

平胃散也是可以加减的。比如说湿热的,一般加上*连、*芩就能够清热燥湿。因为*连、*芩苦寒,它们的寒性能够压得住苍术跟厚朴的温性,所以整个方加起来其实还是偏凉的。假如属于寒湿,我们可以加干姜,加白豆蔻来温化寒湿。

2◆五苓散◆

五苓散: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

之前讲过,祛湿除了可以在内部化湿,还可以通过利水渗湿。利水渗湿的代表方是五苓散。

方中的茯苓、猪苓都是甘淡的,入肺,可以通膀胱、利水,其中茯苓略有点补力,而猪苓纯粹是利水渗湿,没有补脾作用;而泽泻甘咸,入肾与膀胱,利水渗湿的力比较强,甚至可以消水肿。白术的作用是补脾而燥湿,等于说跟苍术不一样,苍术是以燥湿来醒脾,白术是以补脾来燥湿。

桂枝在五苓散里有一个功用是解表,因为五苓散证是有一点表证的,但我们撇开这个解表不说,之前讲过桂枝有一个作用叫作温阳化气,所谓温阳化气就是增加人体的气化功能,尤其对于水液代谢的功能,五苓散里面的桂枝功效是不错的。

3◆平胃散+五苓散=胃苓汤◆

胃苓汤即是平胃散和五苓散合的简单相加。别看只是简单做了加法,这一加,它们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一个以燥湿行气为主,一个以利水渗湿为主,同时兼有增加气化的作用。一合方(胃苓汤)的功效就比刚才单独的平胃散跟五苓散强。

学过伤寒的人就会发现,胃苓汤里面除了两个方,还隐藏着第三个方——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它是治疗痰饮的。这样看,实际上胃苓汤是三个方组合起来的,不但能祛除水湿,还能祛痰。

假如再加一个人参,那么里面又可以出现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如果在这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半夏,那么陈夏六君又在里面了(原方已有陈皮)。所以其实你没有加很多药物,但是里面已经包含了四五个了,所以熟悉一些基本方,临床的思路就很活,或者是有时你加了一两味药,实际上不只是一两味,几个方的功用都在里面了。

4◆四妙散◆

四妙散:苍术、*柏、牛膝、薏仁

主治:湿热下注的痹病,也就是说关节炎。

由于它是治湿热下注的一个名方,所以实际上现在外延到几乎所有湿热下注的病,都用它作为基础方来治疗,比如像湿疹、丹*,还有慢性渗出性有渗出液的一些皮肤病。

四妙散中*柏为君药,*柏寒以胜热,苦以燥湿。善于除下焦的湿热。苍术苦温,健脾燥湿。两个药加起来,祛湿作用就很强,而且在*柏的引导下是走下焦的。再来一个牛膝,活血、通经络、补肝肾、强筋骨,而牛膝有一个很好的作用——引药下行。而且牛膝长得像牛的膝盖,所以也能强腰膝。

1
查看完整版本: 湿疹犯困折磨人的湿邪到底是什么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