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最全面的湿气预防食疗治疗方法
TUhjnbcbe - 2022/7/3 19:44:00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24577.html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分享健康,行善积德

湿气重严重危害健康,这些你不可不知!!

湿气重危害健康,是万病之源

夏季来临,人体极易被暑湿侵袭。出现浑身乏力、舌苔浊腻、脾胃不合、食欲下降、心烦焦躁、头身困重、口渴恶心等,中医称此为“夏日伤寒”或湿热病。

湿气重的身体表现

头部

当湿邪最初侵袭时,头昏四肢沉重,浑身不舒适。此外会发热、微微怕冷怕风、流清鼻涕等表湿证。

关节

气血运行不畅,会有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等表现。

消化系统

湿邪困扰脾脏,危害正常运化效果,会胸闷腹胀、食欲欠佳等。伴有口淡乏味、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表现。

人体湿气的来源

中医理论中影响人体健康的“湿”主要指内湿。

内湿常与消化系统有关。

每天吃的食物经过新陈代谢,产生不少湿邪*素

如果脾胃运化功能好,湿邪能通过二便排出体外

这正是脾的“运化水湿”。

如果日常中暴饮暴食,过多油腻、甜食等超出脾胃正常运化范围;

或喜食生冷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脾虚

脾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在我们的脏腑

脾虚的人易招来外湿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

自测体内是否有湿邪

中医伯伯送您一张湿气体征表~

如果您有以下任何一项

则代表您体内有湿气了

有湿气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01

少吃生冷食

脾脏喜燥恶湿

少吃冷饮以及寒性水果

02

睡觉防受凉

夏季不要让空调、风扇直吹

被子要盖好

03

晚上要关窗

房间的通风很重要

建议:日出时,窗户打开

让阳气进入,太阳下山,窗户要关上

中医如何治疗湿气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于脾胃,并以全身困重乏力,胸闷腹胀,口淡纳呆,苔腻为主证的疾病。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在我国东南沿海及气候潮湿的地区尤为常见。在适当采用化湿、燥湿、利湿等药物治疗后,常能获得比较好的疗效,故作专篇论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肤肉筋脉。”《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因于湿,首如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湿胜则濡泄。”由于感受外湿,侵犯皮肤筋脉,以致肢体困重;头为诸阳之会,湿邪困遏,清阳失宣,以致头重如裹;湿困中焦,脾失健运,以致大便溏薄。就临证所见,湿阻多有肢体困重、头重如裹、大便溏薄等证。

湿阻与湿温不同,应该加以鉴别。湿阻是湿邪阻于中焦,并以脾胃运化功能障碍为主般不发热,或仅稍有低热;湿温为湿热蕴结,邪在上、中、下三焦,属于温病范畴,易于热化均见发热,甚至高热稽留不退,故有卫、气、营、血的传变过程

湿邪为湿阻的主要致病因素。《金匮要略心典·痉湿暍病》篇认为:“中湿者,亦必先有病因病理

内湿而后感外湿,故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湿动于中,由是气化不速而湿侵于外,外内合邪。”说明疾病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在于人体内部矛盾性质的改变。因此湿邪之所以入侵,不仅与气候潮湿,涉水冒雨,或久居卑湿之地有关,并与恣食生冷、瓜果、油腻、甘肥,以致影响脾胃运化功能,亦有密切关系。可见湿邪致病,又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由外界湿邪入侵所引起,内湿是指湿从内生,也就是说,由于脾胃功能失调,不能运化精微,以致内生水湿,即所谓“脾虚生湿”。但外湿与内湿又互相关联,外湿发病,多犯脾胃。脾失健运是外湿发病的内在根据。脾喜燥而恶湿,外湿不除,必致脾失健运;内湿是由于脾虚,而脾虚又易受外湿。我们必须从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外湿、内湿与脾胃运化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以脾虚为主,还是以湿邪为主,从而正确地进行辨证施治。

湿邪阻滞于脾胃之后,由于脾胃的内在矛盾不同,故有湿从寒化或湿从热化的两种倾向。如患者素体脾胃虚寒,则湿邪易于寒化,而在临证时多表现寒湿的证状,反之,如患者本是胃肠积热或阴虚火旺,则湿邪易于热化,而在临证时多表现为湿热的证状。湿从寒化,多易损伤脾阳,湿从热化,多易耗伤胃阴,这是湿邪寒化或热化后的发展趋势。但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胜则阳微,湿从寒化,此乃湿邪致病的主要发展的趋势。故湿阻在临证时,寒化多于热化。

辨证施治

湿阻起病一般比较缓慢,有时可迁延一个较长的时期。因为湿性粘腻,不易速除,所以病程较长。

湿阻的主要症状是全身乏力,四肢酸重,胸闷腹胀,饮食无味,舌苔腻,脉濡等。但有寒湿与湿热的区别。寒证主要表现为湿困脾胃,热证主要表现为湿热蕴蒸。湿阻多见实证,有时也可见到虚证,主要与脾虚生湿有关。

一、湿困脾胃

〔主证〕肢体困倦乏力,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粘淡或有甜味,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分析〕牌主四肢,亦主肌肉,湿邪困牌,故肢体困倦乏力。湿浊困遏,清阳不能伸展,故头重如裹。脾喜燥恶湿,湿困中焦,脾失健运,故胸闷腹胀,纳食不香。脾开窍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湿浊逗留,牌气不和,故口粘淡或有甜味。舌白腻,脉象濡滑,均为湿阻中焦之征。

〔治法〕芳香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方中用藿香、紫苏、陈皮、白芷以芳香化湿;厚朴、半夏、白术以苦温燥湿;大腹皮、茯苓以淡渗利湿;集芳香、苦温、淡滲三法于一方,并配合桔梗宣通肺气,甘草甘缓和中,故本方化湿作用较好,为治疗湿阻的常用方剂。如口有甜味,可加佩兰以加强芳香化浊之力;如湿困脾胃而夹食滞者,可加山查六曲、鸡金等。

如见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而厚腻,可用平胃散加减以燥湿健脾。

二、湿热中阻

〔主证〕口苦粘腻,纳呆,胸闷腹胀,口渴不欲饮,尿赤,或有低热,苔*腻,脉濡数

〔分析〕湿热阻滞脾胃,脾失健运则纳呆。湿阻则气机不畅,湿为阴邪,阳气被遏,故胸闷腹胀。湿阻热郁则口渴不欲饮。湿热熏蒸,则表现为低热,口苦粘腻而尿赤。苔*腻,脉数,亦为湿热中阻之征。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连朴饮或甘露消*丹加减。前方用*连、山梔以苦化湿热;半夏、厚朴豆以化湿除满;菖蒲、芦根以和中清热。后方清热利湿,芳香化浊。亦可吞服甘露消*丹,每服5~10克,日服两次。如时值暑令,可加鲜荷叶一角,以清解暑热。

三、脾虚湿阻

〔主证〕面色萎*,神疲乏力,四肢困重,脘腹不舒,胃纳不香,厌食油腻,大便溏薄或泄泻,苔薄腻或舌质淡胖,脉濡缓。

〔分析〕牌主运化,湿困中焦,健运失常,饮食不化精微,气血不足,故面色萎*,神疲乏力。牌虚则水湿内生,故四肢困重,纳谷不香,厌食油腻。脾虚湿阻,中阳不运,清浊相干,故腹不舒,大便溏薄或泄泻。苔薄腻,舌质淡胖,脉濡缓,均属脾虚阳弱、湿邪内阻之象。

〔治法〕健脾化湿。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用*参、白术(可改用苍术)、茯苓、甘草以健脾益气;半夏、陈皮以理气化湿;木香、砂仁以和胃醒脾。如泄泻肠鸣者,乃脾虚湿阻,清气不升所致,可加葛根、藿香升清化湿以止泻;如面浮肢肿者,乃脾虚不能制水,水湿停聚所致,可加*芪、扁豆、苡仁益气利湿以消肿。

治疗湿阻时立法处方,应根据“脾虚”与“湿阻”的主次,“寒化”与“热化”的偏胜,权衡轻重,加以灵活掌握。在湿阻初起,湿困中焦,脾虚不是主要矛盾,应以除湿为主,不必施用补虚之剂,此时可选用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之品,引邪外出,便可达到治疗效果。即使出现牌虚之象,亦当以健脾与化湿之剂配合使用。总之,治疗湿阻,用药应以轻疏灵动为贵,可使湿邪得以透达,脾运得以健旺。至于湿从寒化,伤及脾阳,则又当用温热药助阳以燥除选用苦温燥湿的药物之外,还要配合温运脾阳的药物,如干姜、附子等。如湿从热化,伤及胃阴,则又当选用养阴药与化湿药配伍,以清热化湿而不伤阴,生津养阴而不助湿为原则,可用沙参、鲜石斛、鲜荷叶、芦根、滑石、藿香、苡仁等。

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全面的湿气预防食疗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