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章节中刘希彦具体教授了如何临证。具体从阴阳、病位、淤堵三个方面。整理出了十个辩证的原则来参考。
文章是刘希彦的书籍《大医至简·伤寒论》的读后摘抄和总结。如感兴趣请购买原书。
《伤寒论》的临证心法,简而言之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
阴阳、病位和淤堵
《伤寒论》中对气血的判断,落实到临证是指人体能量的多少,也可以通俗的说是气血的多少。它帮助我们正确判断人体的能量水平,这关系到组方用药的大方向。判断阴阳最直观是看血管里面血液的充实度。
细(形状细)、弱(弱小或者无力,不任按)、虚、空,芤(此三者都可以理解为按之空虚,而程度不同)之类血管里血少的脉是阴证的脉。
反之,实(按之比正常态更充实,沉取不虚),盛(来势盛大)、滑(来去如走珠、流利且如珠子般有圆鼓态)之类的脉则是阳证的脉。
脉象沉(位置偏沉)、迟(跳动慢或者不流利)、缓(过于缓和),一般来讲是指脉的状态。反之,如果脉象躁(躁动不安)、数(速度快)、疾(急而偏有力)。都不是评判阴阳的标准。
脉以不沉不浮、虚实快慢适中、从容有神为贵。越往夏至走脉象会浮盛一点;越往东至走,脉会沉实一点。一天中也是如此,中午盛;子时沉。饭后,运动后偏盛。
脉要多摸才知道何为中。在取脉的判断津血多少时,要沉取。
左右手,寸关尺三部脉的状态不一样如何判断呢?
六脉取平均值来判断。双手尺脉占的评分比要更高。因为这是血液的来源,如果来源没有其余部分脉可能是假象。左手脉比右手脉是当评分高一些。左手偏向于主血,指深层有形能量;右手偏向于主气,指浅层动能。
脉上诊断阴阳需要注意:出现诸如弦(琴弦一般的绷直态)、躁(躁动不安)、紧(比弦更紧)、大(外大内虚)的象往往是病气邪气,它的亢是一种假象,所以需要依据弦紧脉大的程度对脉打一个折扣下去。
依靠沉取压制住这些表面的抗噪才能感觉其中气血的实际充实度。判断不明确就考虑回弹力。回弹力有力的气血更充实,反之更虚少。
《伤寒论》辨证的总原则是脉证相应,单一脉单一证皆不可断。阴阳用取脉最准确。表里病位和寒热虚实虽然也可以取脉,但还是问诊比较直观。
为了更好把握人体能量状态的大方向,还可以从脉上获得两个方面的信息:
辨人体整体的寒热
取能量状态的大象
寒热-脉搏每一下跳动的推动力。有热象的脉,或是有力,或是速度快(正常来说男子每分钟脉搏跳跃75次,女子80次。上下浮动10次为正常。长期体力劳动的人脉偏慢。儿童脉搏偏快)无力或者迟缓为寒的证据。
再次注意这里阴阳和寒热为两个不同的概念。
取寒热要看大方向。大方向是热,那就忽略局部的寒来处理。大方向是寒则忽略局部的热。如果寒热没有偏向便混合处理。
在脉象上取能量格局和状态的大方向就行了。
能量会有哪一种状态的失衡:
第一种是弦脉。偏弦,甚至偏紧的脉,呈收束态,绷紧态。在用药上就要考虑用到打开闭阻和淤滞的药来平衡能量状态。
第二种是散大脉。表现为过于涣散;整体脉或单单部脉过于散大而虚;快慢不定脉失从容。用药上需要考虑用收敛和建中的药来平衡能量状态。
第三种是阴虚阳亢脉。最常见的有细数脉(细主津液虚,却跳动快或疾而有力),以及尺弱寸盛脉。用药上需要用滋阴药来平衡能量的状态。
脉象
常用药物或者方剂
阴脉
附子、干姜
阳脉
生石膏、大*、硭硝
寒
附子、干姜、生姜
热
生石膏、大*、硭硝
弦紧脉
桂枝、麻*、陈皮、香附、木香、枳实、厚朴、当归、川芎、大*、芒硝
散大脉
山萸肉、白芍、乌梅、五味子、龙骨、牡蛎
上盛下虚脉
用药可寒热并进,且可酌情加收敛下行药如山萸肉、茯苓、半夏、白芍、生代赭石。方剂:以里证为主的上热下寒,为半夏泻心汤类方;以半表半里证为主的上热下寒,为柴胡类方剂;以表水证为主的上盛下虚,为越婢汤、大青龙汤类方剂;以阴证为主的上热下寒,为金匮肾气丸、*土汤、乌梅丸、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类方剂。上虚脉
相应的能量药加上行药如升麻、葛根,桔梗、*芪
阴虚阳亢脉
地*、栝楼根、麦冬、阿胶
伤寒论》中论述的最多的就是关于排病层面和未知的问题,简称病位问题。
(一)三阳病及其对应方剂
太阳病
表(排病层面);阳(能量)
证型:伤寒、中风、温病
中风:能量有损耗
典型证:汗出、恶风。适用方剂: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
伤寒:能量未损耗
典型证:不汗、喘。适用方剂:麻*汤(麻*、桂枝、杏仁、炙甘草)
温病:能量富余而生热
典型证:汗出、喘、怕热、心烦。
适用方剂:麻杏石甘汤(麻*、生石膏、杏仁、炙甘草)
太阳病的主要症状:
发热、汗出、鼻塞、头痛、体痛、恶寒、怕热、心烦、喘
证型
方剂
典型脉证
伤寒
麻*剂
无汗而喘;脉紧
中风
桂枝汤
汗出,恶风;脉缓
温病
麻杏石甘汤
汗出而喘、怕热、心烦;脉盛、疾
少阳病
半表半里;阳
少阳病是中焦脾胃功能弱,而造成的上下表里不交通,邪结于半表半里区域。适用方剂为小柴胡汤(柴胡、*苓、半夏、生姜,炙甘草、大枣、参),以建中和疏通半表半里区域为主旨。
主方
典型脉证
小柴胡汤
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满胁痛、嘿嘿(牵连情志的不适感)不欲饮食、目眩、口苦、咽干;脉弦
柴胡桂枝汤
少阳病和太阳病合证
大柴胡汤
少阳病和阳明病合证
阳明病
里;阳
阳明病主要是指肠胃有淤堵,往里排病不通畅的情况;泛指胃肠道的能量状态为阳的所有情况。
主方
典型证
大承气汤
便秘或热泄、腹不按即痛、潮热、谵语、腹泻急迫而恶臭;脉实盛
小承气汤
便秘或热泄、腹按之才痛、潮热、谵语、腹泻急迫而恶臭;脉实盛
胃调承气汤
便秘或热泄、潮热、腹泻急迫而恶臭;脉盛而略虚
白虎汤
怕热、大烦、渴而多饮、热汗出;脉洪大
(二)三阴病及其对应方剂
三阴病一言以蔽之:能量(津血)少,人体排病邪呈现出消极衰退的反应。三阴的对治方法是建立能量为先。
辨证原则八:能量永远是第一位的。
关键含义主方
典型症
少阴病
表;阴麻*附子甘草汤
但欲寐、汗出多、身体拘挛;脉微细。
太阴病
里;阴四逆汤
腹泻不止、四肢厥逆;脉沉弱。
厥阴病
阴极阳生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阴证的上热下寒类证。
(三)阴阳之辨
人体能量总量是一定的。但能量可能分布在人体各处不均匀。如果有两个阴阳的证。那么脉象看大方向是阴还是阳。如果差别不大,就阴阳同治。方子合用。
只有淤堵太重才需要另外加方祛除淤堵的药。
淤堵为结实之邪:如气、湿、饮,痰、痈脓、淤血…
偏气态之结为气结;如雾之水液为湿;有形之水液为饮;顽结之水液为痰为痈脓;血之郁结为淤血;结而坚则为燥屎为瘤为癌。
常见淤堵类型
典型证
相应方剂及药物
水饮
渴不欲饮,饮不解渴,小便不利;心下满;头昏眩;身肿或重;*疸;心胃腹区域的悸动反应
方剂: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猪苓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越婢汤,真武汤,茵陈蒿汤,防己*芪汤等。
食淤
参考阳明证
方剂:白虎汤、承气汤类方。
淤血
其人喜忘或如狂,赢瘦,皮肤枯槁甲错,消谷善饥,面目黯黑,腹部硬或拘急。
方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大*蛰虫丸,百合地*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等。
痈脓
肺痈证:胸满隐痛,咳吐浊脓,肌肤甲错,振寒脉数,口燥不渴,喘不得卧。
方剂:《千金》苇茎汤,葶苈大泄肺汤等。
肠痈证:肌肤甲错,面多横肉,话多,手足燥热或汗多,腹中肿痞、腹中淋痛
方剂:大*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
气滞
胸闷气窜,打嗝,屁少,爱生闷气,胸肩内抠。
方剂:四逆散等;以及陈皮、香附、木香类开气滞药。
辨证原则总结:
辨证原则一:取大象
即找到最典型的现象。
辨证原则二:单一证不可断
需要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证来合参指向同一个结果。
辨证原则三:脉证相应
脉象主要定阴阳大方向。所以需要脉证合参。
这就像是法庭审案。需要客观判断。可以复制传承。
辨证原则四:合方原则
就是同时存在两个明显的证型,那就两个方剂合而用之。
辨证原则五:表里合病,先表后里。
不可同时用汗法和下法。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茶壶上的小孔如果堵了,壶里的水是倒不出来的。我们只要把小孔疏通了,水自然就下来了。
辨证原则七:取大局原则。
如果同时见两经及及两经以上的证,其中一经证明显,其余经证不明显,那就直接取明显的一经来治疗。
辨证原则九:随当下证治之。
急性证以当下为准。慢性证以发作周期为准。
辨证原则十:客观是真正的前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