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厚朴middot本草汇解
TUhjnbcbe - 2021/1/23 5:11:00
白癜风公益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7/5796518.html

化湿类

化湿药

厚朴

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皮、根皮及枝皮。主产于四川、湖北、浙江、贵州、湖南等地。原植物喜生于温凉湿润气候和评述良好的酸性土壤。

味苦、辛,性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功效行气、燥湿、消积、平喘。临床用名厚朴。

《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名医别录》:大温,无*。主温中,益气,消痰,下气,治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逆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止烦满,厚肠胃。

《药性论》:臣,忌豆。食之者动气,味苦,辛,大热。能主疗积

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

《日华子本草》: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调关节,杀腹藏虫,除惊,去烦闷,明耳目。

《开宝本草》:味苦,大温,无*。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逆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止烦满,厚肠胃。

《本草衍义》:平胃散中用,最调中。至今此药盛行,既能温脾胃气,又能走冷气,为世所须也。

《药类法象》:气温,味辛。

能除腹胀。若元气虚弱人,虽腹胀宜斟酌用之。如寒胀,不可用多,是大热药中兼用。

结者散之,神药也。误服脱人元气,切禁之。

《药性赋》:味苦、辛,性温,无*。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二:苦能下气,去实满而泄腹胀:温能益气,除湿满散结调中。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阳中之阴。若而辛,无*。

《象》云:能治腹胀,若虚弱,虽腹胀宜斟酌用之。寒胀,是大热药中兼用。结者散之,神药。误用脱人元气,切禁之。紫色者佳。

《珍》云:去腹胀,厚肠胃。

《心》云:味厚,阴也。专去腹胀满,去邪气。

《本草》云: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

《本经》云:治中风伤寒头痛,温中益气,消痰下气,厚肠胃,去腹胀满。果泄气乎?果益气乎?若与枳实、大*同用,则能泄实满,《本经》谓消痰下气者是也。

若与橘皮、苍术同用,则能除湿满,《本经》谓温中益气者是也。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痛;与痢药同用,则厚肠胃。大抵苦温用苦则泄,用温则补。

《衍义》云:平胃散中用之,最调中,至今盛行。既能温脾胃,又能走冷气。

海藏云:加减随证,如五积散治疗同。

《本草》又云:干姜为使。恶泽泻、寒水石、硝石。

《本草衍义补遗》:属土而有火,气药之温能散,泻胃中之实也。

而平胃散用之佐以苍术,正为上焦之湿,平胃土不使之太过而复其平,以致于和而己,非谓温补脾胃。习以成俗,皆谓之补,哀哉!又云:厚朴能治腹胀,因其味辛以提其气。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厚朴之苦,以泄腹满。又云:燥淫于内,治以苦温,厚朴之苦以下结燥。

洁古云:能除腹胀。若元气虚弱,虽腹胀宜斟酌用之,寒胀是也。大热药中,兼用结者散之,乃神药也。误服脱人元气,切禁之。《主治秘诀》云:性温味苦,气味俱厚,体重浊而微降,阴中阳也。平胃气,去腹胀,孕妇忌之。

《本草经疏》:厚朴禀地二之气以生,兼得乎春阳之气而成,故其味苦,其气温。

甄权苦辛大热。应是辛热苦温之药。辛热太过,则其性宜有*,以其得阳气之正,故无*耳。气味俱厚,阳中之阴,降也。入足太阴,手足阳明经。

其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气血痹,死肌者,盖以风寒外邪伤于阳分,则为寒热头痛。风寒湿入腠理,则气血凝涩而成痹,甚则肌风不仁。此药辛能散结,苦能燥湿,温热能祛风寒。故悉主之也。

《别录》又主温中,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不止,泄痢,心烦满者,何莫非肠胃气逆壅滞,及痰饮留结,饮食生冷所致,得引下泄开通,温热暖胃,暖胃则诸证不求基卡而止矣。

至于淋露,虽属下焦为病,然多因胃家湿热下流,三虫亦肠胃湿热所生,苦能燥湿杀虫,故亦主之也。

《本经》又主惊悸,及《别录》除惊去留热者,皆非其所宜。惊悸属心虚,于脾胃绝无相干。气示大温之药,又岂能去留热哉?至益气,厚肠胃,盖亦指邪气去,正气自益之谓,积滞消,肠胃自厚之意耳。非消散之外,复有补益之功也。用者详之。

简误:厚朴气味辛温,性复大热,其功长于泄结散满,温暖脾胃。

一切饮食停积,气壅暴胀,与夫冷气逆气,积年冷气入腹,肠鸣虚吼,痰饮吐沫,胃冷呕逆,腹痛泄泻,及脾胃壮实之人偶感风寒,气实人误服参芪致成喘胀,诚为要药。

然而性专消导,散而不收,略无补益之功。故凡呕吐不因寒痰冷积,而由于胃虚火气炎上;腹痛因于血虚脾阴不足,而非停滞所致;泄泻因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伤冷,腹满因于中气不足,气不归元,而非气实壅滞;

中风由于阴虚火炎,猝致僵仆,而非西北真中寒邪;伤寒发热头疼而无痞塞胀满之候;小儿吐泻乳食,将成慢凉;大人气虚血槁见发膈证;

老人脾虚不能运化,偶有停积;娠妇恶阻,水谷不入;娠妇胎升眩晕;娠妇伤食停冷;娠妇腹痛泻痢;娠妇伤寒伤风,产后血虚腹痛;

产后中满作喘;产后泄泻反胃,以上诸证,法所咸忌。若误投之,轻病变重,重病必危。世人不究其原,一概滥用,虽或一时未见其害,而清纯冲和之气,默为耗矣。可不慎哉!

《本草蒙筌》:味苦、辛,气大温。属土,有火。阴中之阳,可升可降,无*。恶寒水硝泽,寒水石、石、泽泻。使炮熟干姜。诸豆忌之,食则动气。

主中风寒热,治霍乱转筋。止呕逆吐酸,禁泻痢淋露,消痰下气。与枳实大*同用,实满能泄;温中益气,与陈皮苍术同用,湿满能除。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疼;与泄痢药同用,则厚肠胃止泄。

大抵味苦气温,故用苦测泄,用温则补。《衍义》云:平胃散中,用之最当。既温脾胃,又走冷气。再随证加减,妙不可胜言。洁古亦曰:治腹痛胀满,散结之神药也。

倘患者虚弱,须斟酌少加。对证不真,误服太过,则反脱人元气,岂不慎哉!若气实人服多参芪,致成喘闷者,正此泄除,不在禁也。孕妇忌用。女科当知。

谟按:丹溪云:厚朴气药,温而能散,故泄胃中实也。平胃散用佐苍术,正乃泄去上焦之湿,不使胃土太过,得复其平致于和而已,非谓温补脾胃焉。习以成俗,皆谓之补。哀哉!然治腹胀者,因味辛能提其气故尔。

《本草乘雅》:厚为坤土之德,赤有离明之象,名之曰朴,犹未离乎木也。苦是心火之味,温是心火之性,紫是心火之色,使之以姜,通神明也。朴,皮也。以皮表木香,谓专精在皮,若所爱在外,敦厚以从朴也。

气味苦温,色性赤烈,备火木之体与用者,盖火自木袭,从内而外,以司夏出横遍之令。

故主寒风劲敛向内,而为头痛寒热,若惊则风扬,致令气上,悸则寒抑,致令气冲,或寒风合痹气血,外现死肌,内伏三虫者,俾之使通,即从内而外,以行夏出横遍之令耳。

《药性解》:厚朴,味苦辛,性温,无*,入脾、胃二经。去实满而治腹胀,除湿结而和胃气,止呕清痰,温中消食。干姜为使,恶泽泻、寒水石、硝石,忌食豆。

按:厚朴辛则能发,温则能行,脾胃之所喜也,故入之以理诸症。丹溪曰:厚朴属土而有火,平胃散用之以佐苍术,正谓泻上焦之湿,平胃土不使太过,以致于和而已。

若以为温补而泛用之,非也。体重浊而微降,最能耗气,春夏秋宜用,冬间忌之;气虚之人及孕妇亦不可服。

《药鉴》:气温,味苦,无*,气味俱薄,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治霍乱转筋,止呕逆吐酸。与枳实、大*同用,则泄实满。与陈皮、苍术同用,则除湿满。同解利药,兼理头疼。

同泄利药,能厚肠胃。厚朴之味苦也,惟其若,故能下气,去实满而消腹胀。厚朴之气温也,惟其温,故能益气,除湿满而散结滞。

何者?盖厚朴属土,而有火气之温,所以能散能泻胃中之实也。平胃散佐以苍术,正谓泻上焦之湿,平中焦之土,不使太过,而复其平,以至于和而已。非谓温补脾胃言也,后人执之以为补剂,误矣。

气实者宜用,气虚者少用,恐生胀满。畏硫*。

《景岳全书》:味苦辛,气大温,气味俱厚,阳中之阴,可升可降。有小*。用此者,用其温降散滞。制用姜汁妙。

治霍乱转筋,消痰下气,止咳嗽呕逆吐酸,杀肠脏诸虫,宿食不消,去结水,破宿血,除寒湿泻痢,能暖脾胃,善走冷气。

总之,逐实邪,泻膨胀,散结聚,治胸腹疼痛之要药。倘本元虚弱,误服脱人真气。孕妇忌用,堕胎须知。

《本草备要》:泻,下气散满。

苦降能泻实满,辛温能散湿满。王好古曰:《别录》言厚朴温中益气,消痰下气。果泄气乎?益气乎?盖与枳实、大*同用,则泻实满,所谓消痰下气是也。

与橘皮、苍术同用,则除湿满,所谓温中益气是也。与解利药同用,则治伤寒头痛;与泻利药同用,则厚肠胃。大抵味苦性温,用苦则泻,用温则补也。

同大*、枳实,即承气汤;同橘皮、苍术,即平胃散。按胀满证多不同,消补贵得其宜。

气虚宜补气,血虚宜补血,食积宜消导,瘀滞宜行痰,挟热宜清热,湿盛宜利湿,寒郁者散寒,怒郁者行气,蓄血者消瘀,不宜专用行散药。亦有服参、芪而胀反甚者,以挟食、挟血、挟热、挟寒,不可概作脾虚气弱治也。

入足太阴、阳明,脾、胃。平胃调中,佐苍术为平胃散,平湿土之太过,以致于中和。消痰化食,厚肠胃,行结水,破宿血,杀脏虫。治反胃呕逆,喘咳泻痢,冷痛霍乱。误服脱人元气,孕妇忌之。干姜为使,恶泽泻、硝石,忌豆,犯之动气。

《本经逢原》:厚朴苦温,先升后降,为阴中之阳药,故能破血中气滞。《本经》中风伤寒,头痛寒热者,风寒外伤于阳分也。其治惊悸逆气,气血痹死肌者,寒湿入伤于腠理也。

湿热内着于肠胃,而生三虫,此药辛能散结,苦能燥湿,温能祛虫,故悉主之。消风散用之,深得《本经》之义。

今世但知厚朴为温中散滞之药,而治肠胃湿满寒胀,温中下气,消痰止吐。平胃散用以治腹胀者,味辛能散滞气也。若气实人误服参、芪,胀闷作喘,宜此泻之。

与枳实、大*同用,能泻实满,所谓消痰下气也;与苓、术、橘皮同用,能泻湿满,所谓温中下气也。然行气峻猛,虚者勿服,气温即止,不可久服。

《本草崇原》:厚朴气味苦温,色赤性烈,花实咸红,冬不落叶,肉厚色紫,盖禀少阳木火之精,而通会于肌腠者也。

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者,谓能解肌而发散也。助木火之精气,故能定肝心之惊悸也。气血痹者,津液随三焦出气以温肌肉,肝主冲任之血,充肤热肉,痹则气血不和于肌腠。

厚朴气温色紫,能解气血之痹而活死肌也。去三虫者,三焦火气内虚,则生虫。厚朴得少阳之火化,而三虫自去矣。

愚按:厚朴色赤性烈,生用则解肌而表,禀木火之气也。炙香则运土而助脾,木生火而火生土也。《金匮》方中厚朴大*汤,用厚朴一尺,取象乎脾也。

《本草求真》:[批]散脾胃湿满。

厚朴专入脾胃。辛苦,书言同枳实,大*,即承气汤,则于实满能泻;同苍术、橘皮,即平胃散,则于湿满能除;同解利药,则于伤寒头痛可治;同泻痢药,则于肠胃能厚。

大抵气辛则散,故于湿满则宜;味苦则降,

故于实满则下。经曰:太阴所至为中满。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胀腹大,皆属于热。又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撑胀。

治宜察其腹满而痛者属实,腹满不痛者属虚;腹满不减,按之愈痛者,属实,腹满时减,按之不痛者,属虚;腹满而见光亮不暗,按之汨汨有声,及无燥渴等症,则为水邪内结;

腹满而见大便不坚,时结时溏,溏则稍减,结则渐加,小便清利,甚则浑白如泔,其脉缓大而滞气日益甚,则为气虚不摄。但腹满属热者少,而属寒者多。

今人治胀,非属牵牛、商陆利水通道,即属厚朴、枳实破气通结,殊为可惜。今人不解,误以书载厚朴温中益气,及厚肠胃数语,不论虚实辄投。

讵知实则于气有益,虚则于气无损乎!实则肠胃可厚,虚则肠胃不薄乎!震亨曰:习以成俗,皆谓之补,哀哉。

至云破血杀虫,亦是气行而血自通,味苦而虫则杀之意。凡书表药功能,总是由药气味勘出,非是别药著治以自逞其意见也。

《得配本草》:干姜为之使。恶泽泻、硝石、寒水石。忌豆。

苦、辛,温。入足太阴、阳明经气分。除肠胃之浊邪,涤膜原之秽积。破郁血,去结水,消宿食,散沉寒。

得炒姜,治肠风下血,邪去血自归经。配*连,治带下;湿热消也。配杏仁,治气逆急喘。寒邪去也。佐白茯苓,治尿浑;邪气消也。佐解表药,却卫气之有余;寒邪乘之则有余。佐分理药,清大肠之多阻。

暴泻如水,肠胃虚,忌辛散。胃虚呕恶脾阴不足,孕妇,服之损胎元。四者禁用。

《本草经解》:厚朴气温,秉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

《难经》云:“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是也。”中风伤寒者,中风症也,风气通肝,肝脉与督脉会于顶巅,风为阳邪而伤上,所以头痛,其主之者,厚朴入肝,温散也。

寒热惊悸者,病寒热而惊悸也,心虚则悸,肝虚则惊,厚朴气温,可以达肝,味苦可以清心也。

肝藏心;心主血,血凝泣则成痹,苦可以泄,温可以行,故主血痹。死肌者,亦血泣而皮毛不仁麻木也,苦泄温行,故亦主之。

三虫,湿所化也,味苦燥湿,可以杀虫,所以去三虫也。

《神农本草经读》:厚朴气温,秉木气而入肝;味苦无*,得火味而入心。然气味厚而主降,降则温而专于散,苦而专于泄,故所主皆为实症。

中风有便溺阻隔症,伤寒有下之微喘症,有发汗后,腹胀满症,大便硬症,头痛有浊气上冲症,俱宜主以厚朴也。

至于温能散寒,若能泄热,能散能泄,则可解逆气之惊悸。能散则气行,能泄则血行,故可以治气血痹及死肌也。三虫本湿气所化,厚朴能散而泄之,则三虫去也。

宽胀下气,经无明文,仲景因其气味苦温,而取用之,得《本经》言外之旨也。

《本经疏证》:橘逾淮北变而为枳,即在江南,但年岁久,亦叶生刺,遂不可食,故江南有橘有枳,淮以北则有枳无橘,是枳与橘本一类二种。

橘乘阳明宣发之气,则味辛甘,枳秉阴冽敛降之气,则味苦酸,辛甘故主胸已上逆气,苦酸故主胸已下滞气,同为入中,有宣泄之殊矣。夫人身之气,阳欲其下藏,阴欲其上朝,迨有病则阳上逆而阴下泄,若上逆下泄,皆不得透达,则中宫之病也。

中宫之病,尚偏于有余者多,故病于上者,随其性以宣发之,气不能无伤,病则已去,是橘皮所以主瘕热逆气止咳呕利水谷也;病于下者,亦顺其性以泄降之,是枳实所以主除寒热结止痢,且利五脏也。寒热结之义云何?

人之受热感寒,乘于阳则发,乘于阴则结,比于表气则发,比于里气则结,发者开之使出,宜解散不宜降泄,结者导之使行,则宜降泄不宜解散,所谓病在阴,应攻其里也。

若久结不解留于中,则肌肉损削,溜于下,则下痢结滞,结滞能下,斯肠胃流通,气机畅茂,此枳实所以有止利长肌肉之功也。利五脏之义云何?

脾胃主行谷气于五脏,五脏禀谷气而能周流无滞,脾胃滞则五脏皆滞,滞于中则痞痛胀满,滞于旁则痰癖停水,肠胃通则脾胃通则脾气宣谷气行,此枳实所以有除胸胁痰癖胁风痛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之功也。

独大风在皮肤中,形如麻豆苦痒,世俗所谓风疹者,是宜解散,岂降泄所能愈,乃反推为枳实首功何耶?试思风本流动之邪,皮肤中又营卫所在,为环周不休之处,两动相合,犹能为如麻如豆之形而不散,此非寒热结而何?

夫形诸外必有诸内,皮肤中者,正肌肉之间,胃脾所主也。脾胃本有寒热,相结肌肉间,气自不能流转,风复袭之,于是内外相引,表里相通,屈伸进退,虽如麻如豆,而或起或伏,正以其根于内也。

拔其根,枝叶又焉所附,治里之物,偏有此解表之能,不推之为首功可乎?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正三阳表证也。厚朴非表药,何以独推为首功耶?

夫厚朴固非表药,惊悸气血痹死肌,又岂尽表证也?本经之旨,盖谓厚朴主伤寒中风头痛寒热之或惊悸或气血痹且有死肌者耳。

刘潜江谓草木能四时不凋者,或得于纯阴,或得于纯阳,如厚朴则所谓纯阳者,故取木皮为用,而气味苦辛,色性赤烈也。

夫味之苦者,应于花赤皮紫,是味归形也。形色紫赤者,应于气温,是形归气也。苦能下泄,然苦从乎温,则不下泄而为温散,若苦从乎寒,则直下泄,如枳实是已,且气之生化在中土,此物虽味苦,苦后觉有微甘,所以直归中土而散结气。斯言也,可为治伤寒中风根于中土者之确据也。

夫伤寒中风变幻虽多,大旨不越乎伤阴伤阳二者,伤阴为燥化则惊悸,伤阳为湿化则气血痹,惊悸实包谵妄烦懊等候,气血痹实包胀满呕泄等候,两候者皆与表邪连横,表以里为根柢。

但散其表,不究其里,则枝叶不能复生,里以表为应援;但通其里,不究其表,则外邪因之内陷,此厚朴不必治伤寒中风,而伤寒中风内外牵连者,必不可无厚朴,此所以推为首功欤!

所谓死肌当与他死肌有别,后世论证有谓之麻者,有谓之木者,仲景无是也。在仲景书则麻曰虫行皮中,木曰不知痛处,麻为表气入虚之候,木为阳气拂郁之候,此条死肌当作木解,斯厚朴之用可无惑。

刘潜江云:枳实味苦而辛,苦多辛少,苦中又含酸意。夫苦酸涌泄,其气又寒,且结于降令,故本下行之性,乘降令之旺,以就阴,最烈而速。

厚朴始尝之苦,苦中微微有甘,最后有辛意,非辛也。乃苦温之余烈,俗所云麻味也。然则厚朴从苦温以用结者,不若枳实从苦寒以泄滞欤。

夫气以温热为升补,苦甚者转从升补以散之,以寒凉之泄为降,苦甚者转从降泄以导之。

故厚朴之治宜于寒,或宜于湿,枳实之治宜于热,或宜于燥,各从其对待以投之,反是则厚朴施于燥热之结者,犹可借从治以奏功。

若枳实误施于寒湿,是气本下而复降之,不惟无益,且有害矣。

或曰:仲景于枳朴每多联用。说者谓其善泄胸中至高之邪,乃今一断之曰治中,得无有戾于古人耶?予谓至高之邪,决非枳朴可治,何则?枳朴所泄者气,上焦气分有病,必兼停饮宿水故也。

夫上焦为化阴之所,其氤氲之气,主变为津而下溉下焦,乃能化气,气于是乎为柔和不为刚烈,以上焦原系脾肺太阴所主,太阴本湿土之化也。

若上焦不化阴,则氤氲之上奏者,咸壅遏而为痰为水,故仲景治上焦多用杏仁桔梗葶苈甘遂,陷胸等汤可按矣。

若夫中焦虽水欲杂居,而传化物而不藏,譬土之于水,立能治之使尽,以胃与大肠,俱属阳明,阳明本燥金之化也。苟中焦有壅滞不化,但以峻药导之,滞虽去而滞之所薰蒸留于肠胃者未去,则岂不能勾引新谷新邪,据旧滞之位以为患。

故仲景治中焦,纵已投硝*,亦必协枳朴,承气等汤可验已,两书中用枳实之方十有七,用厚朴之方十有四,而枳朴联用者八方,八方之中,与大*同用者六。

譬之西人之制火器焉,大*则药,枳朴则木炭也;譬之古人之制劲弩焉,大*则矢,枳朴则机栝也。

故夫枳朴联用不同大*者仅二方,曰枳实薤白桂枝汤、曰栀子厚朴汤。二证者,一由表邪方炽而误下,故心腹烦,卧起不安,乃却欲出表而不得,故方名但出厚朴,不出枳实,以厚朴之性原向表也;

一由里气壅逆,故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肋下逆抢心,乃气欲下归而不得,故方名但出枳实,不出厚朴,以枳实之性原向下也。

于此可见枳朴之同而异。发汗不解,腹满痛者,宜大承气汤;腹满不减,宜大承气汤;腹胀不大便者,宜大承气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宜厚朴七物汤;腹满痛而闭者,宜厚朴三物汤;

支饮胸满者,宜厚朴大*汤;是枳朴明为胀满设矣。而方中分数,惟小承气汤枳朴最少,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即小承气,惟以枳朴多用易其名,且表证多者厚朴少。

于此可见枳朴之异而同,同异之间,枳实之所以泄满,厚朴之所以已胀者,可窥矣。

于枳朴二味之不相联者,又有以见其用与表药连属者多,与里药连属者少也。盖两者一系木之皮,又味苦气温一系橘之变种,又气疏峻而性泄降,辅里药,则为发踪指使,辅表药,则为搜捕反侧。

发踪指使者,必谋之审而处之当,故宜联用;

搜捕反侧者,必持以静而发以猝,故不宜联用。观夫表证方盛,里复不和者,恃以降,泄其里而表亦和;(大柴胡汤)病属于降,邪系夫阳者,恃以泄其阳而降自达;

四逆散病起由表,反覆由里者,恃以廓清其里而表方得开;(枳实栀子豉汤)气阻于上不得升降者,恃以开泄而升降复常;

(橘枳生姜汤)气逆于上不得下,反内逼者,恃以下其气而内不扰,(桂枝生姜枳实汤)此枳实之用与表药相联者也。麻*半夏干姜五味子细辛,为小青龙汤;麻*石膏杏仁,为麻*杏仁甘草石膏汤,合二方更加厚朴,遂主脉浮而咳。

夫脉浮为在表,二方本皆表剂,小青龙本主咳,必加厚朴,并以首冠方名者,则以散敛温凉,欲各抵其所而不能,皆缘邪聚致胸中逼仄,不有宽而廓之者,则诸药难尽其能,此首功之所在,纵首列其名,亦有何愧;

(厚朴麻*汤)或下或未下桂枝证不能而喘,仍与桂枝汤,但加厚朴杏仁,以杏仁能使上冲之气达于络脉,厚朴能使上冲之气达于表分,所以联络桂枝之解肌,俾几陷肠胃之邪仍回营卫,(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此厚朴之用与表药相连者也。

虽然,枳实厚朴皆与桂枝相连,枳实则连柴胡不连麻*,厚朴则连麻*不连柴胡,何也?盖连桂枝者欲其下气散饮,此枳朴皆有之功能,连麻*者欲其横出开表,连柴胡者欲其通中泄里,以枳实无横出之权,厚朴无直达之枝也。

枳朴二物,仲景不甚令与补剂并用。

有之,则所谓心中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是也。两证者,一则中有形,外不言胀满,一则外胀满,中不言有形,参术补中之辨,于此可测其奥,枳朴之分,亦因可了然矣。夫两证之由,皆系中虚,而虚复有微甚之别,其候又有久暂之殊。

枳术汤证缘脾气濡滞,所受于胃之精微,不能速化,以上输停于心中,日积月累,以至成形;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证,缘汗后肺气外薄,失于吸引脾津,致脾气随津横溢四出,若能聚而不散,犹是虚中之实,散而不能聚,允系虚中之虚。

惟其为虚中之虚,故纵重用泄满化饮,然必久煎,使之气淳而力优柔;(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为虚中之实,故纵用补中而不重,(枳术汤枳实用七枚白术止用一两)且必少煎,使其气锐而力雄猛,(以水五升煮取三升)而注之曰腹中软,即可见其患硬不患满也。

藉此又可见古人治病,每因势利导,不加逆折,腹满者其机横溢,故用厚朴,随横溢以泄其满;中坚者其机根固,用枳实随根固而泄其坚,一横一直之间,即枳朴至理之所在矣。

二物之用,厚朴偏于外,枳实偏于内,厚朴兼能治虚,枳实惟能治实,既言之详矣。若夫厚朴始终只在气分,枳实却能兼入血分,则于王不留行散、厚朴半夏汤、枳实芍药散、排脓散见之。

盖金疮者血去既多,自无瘀滞,故但流通血分,缝纫疮口,提去热*,既皆有其物矣。惟疏导气机者,能不属之厚朴耶?咽中贴贴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乃气者于咽。

惟其贴于旁,不哽于中,斯可用著表之疏气药;惟其有所贴,方足见为有形之痰,于是小半夏加茯苓汤,遂与著表疏气之厚朴伍矣。

此所谓只在气分者也。腹痛烦满不得卧,是小承气证,若在产后,则非特为气分壅结,血分且必有留滞,破阴结,布阳气。

芍药能利血中之气,破热结,坠坚气,枳实能利气中之血,气利而满减,血利而痛已,此枳实芍药散,制剂更狭于小承气,其效反有过于小承气者。

若加桔梗鸡子*为排脓散,则内有物象形而托其脓,(鸡子*象脓)外有以会意而达于表,(桔梗味辛色白为归肺与皮毛)此所谓兼入血分者也。

统而言之,厚朴利气,利气之著于外者也;枳实利气,利气之悬于中者也;厚朴除满,是除胀满;枳实除满,是除坚满;枳实除满而且除痛,厚朴除满而不治痛;不徒偏内偏外兼实已耳。

《本草新编》:厚朴,味甘、辛,气大温,阴中之阳,可升可降,无*。入脾、胃、大肠。主中风寒热,治霍乱转筋,止呕逆吐酸,禁泻利淋露,消痰下气。乃佐使之药,不可为君臣。

盖攻而不补,有损无益之味也,然而善用之,收功正多,未可弃而不用。大约宜与诸药同用,同大*、枳实,则泻实满矣;

同人参、苍术、陈皮,则泻湿满矣;同桂枝,则伤寒之头痛可除;同槟榔、枳实,则痢疾之秽物可去。同苦药则泻,同温药则补,同和药则止痛,同攻药则除痞,亦在人善用之。

倘错认为补益,虚人用之,脱元气矣。

或问厚朴收功甚多,不补而能之乎?夫疑厚朴为补,固不可。然而,厚朴实攻药,能于攻处见补,此厚朴之奇也。若论其性,实非补剂也。

或厚朴能升清降浊,有之乎?曰:厚朴可升可降,非自能升清而降浊也。用之补气之中,则清气能升;用之于补血之中,则浊气能降。升降全恃乎气血之药,与厚朴何所与哉。

或问厚朴佐大*以攻坚,仲景张公入于承气汤中,有奇义乎?曰:承气汤中用大*者,以邪结于大肠也。大*迅拂之速,何藉于厚朴。

不知大*走而不守,而厚朴降中有升,留大*而不骤降,则消导祛除,合而成功,自然根株务绝,无有少留。此厚朴入之大承气汤,佐大*之义也。

或问厚朴入于平胃散中,以平胃气,似厚朴乃益胃之品,而非损胃之药。然平胃散,非益胃之品也。彼其命名之意,谓胃之不平者而平之也,是泻胃气之有余,非补胃气之不足。

胃气既无所补,又何所益乎。平胃散用厚朴,泻胃实而不补胃虚,人奈何错认为益胃之品哉。

《本草分经》:苦、辛,温,入脾胃。泻实满,散湿满,平胃调中,消痰化食,破宿血,散风寒,杀脏虫,治一切客寒犯胃、湿气侵脾之症。

《本草思辨录》:厚朴苦温散湿满,其气向表;枳实苦寒泄坚满,其气向下。二物皆胃家气药。阳明病胃中燥结在血分,自宜以涤热逐实之大*血药为君。

然非气药为之前驱,则不能锐师直入,此三物并用之故。大承气又加芒硝者,芒硝亦血药而微兼治上,犹厚朴气药而微兼治表,余邪不至少留而咸寒尤能速下,不只如小承气之和胃已也。

枳朴主治多在中焦,故为承气要药。然枳实薤白桂枝汤枳朴并用,其证为胸痹与胁下逆抢心,则又何说?盖二物虽有温散寒泄之不同,而皆苦中有辛,苦多辛少。惟其为气药而兼辛,故心肺之部亦其所到。苦多则不能久停心肺,而可倚以散逆下气。

枳实又为胁痛要药,与厚朴先煮多煮,所以平胸胁之逆满;纳薤白等数沸,所以开心胸之阳痹。分之各尽厥职,合之则同建奇勋。方名出枳实不出厚朴者,以胁逆非厚朴所主也。

夫厚朴非所云气向表者欤,虽非表药而表证亦兼有可资,如厚朴麻*汤治咳而脉浮,以厚朴能随麻*辈外散寒邪,偕姜夏辈内消寒饮,方名以是冠首,固无愧尔。

然则半夏厚朴汤,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非胸满非腹满亦无表邪,又何以用厚朴哉?

夫咽中者心肺之部,《千金》此证,又点出胸满心下坚五字,非心胸间有湿痰凝阻,不至如是。半夏苓姜,有蠲饮之能,擅泻心之用,佐以苏叶之宣气理血,心胸间可由是旷然矣。

不知《千金》谓咽中帖帖,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其窃据之势,岂易遽拔。夫厚朴者,消痰下气,力厚气雄,于四物外别树一帜。

盖四物以功胜而厚朴以力胜,合以成剂,奏效乃神,此厚朴所以匹半夏而并标之欤?《医学衷中参西录》:味苦辛,性温。

治胃气上逆,恶心呕哕,胃气郁结胀满疼痛,为温中下气之要药。为其性温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达,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金匮》厚朴麻*汤,用治咳而脉浮。

与橘、夏并用,善除湿满;与姜、术并用,善开寒痰凝结;与硝、*并用,善通入肺以治外感咳逆;且金能制木,又能入肝、平肝木之横恣以愈胁下掀疼;

其色紫而含有油质,故兼入血分,甄权谓其破宿血,古方治月闭亦有单用之者。诸家多谓其误服能脱元气,独叶香岩谓“多

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诚为确当之论。

《卢氏药物配合阐述》:《本经》: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痛死肌;去三虫。气味苦温,降痰舒气,平逆定喘,下食安虫。

太阳少阴两相通调,阴随阳化,气血交流于百脉筋络之中,滞气化为乌有。

与枳实同用,降冲逆而行痰水。

与法半夏、姜、草同用,分清化浊,化痰降逆,理脾涤饮。

与大*、木香同用,快痢荡澼,里急后重可医。

与桂枝尖、炒麦芽同用,下食安虫。

与藿香、白蔻同用,和胃调中,化浊为清。

与制南星、白芥子合用,悬饮溢饮可医。

与五灵脂同用,括开胃囊,使胃囊开放自如,风邪相扰木不乱摇,两土可安。

与葱白引通百脉,使气血交流得畅。

与柏子仁洁心包之烦扰。

与黃柏之清凉,是迎水以就火,火感清凉,神明自然朗照。

与胆南星同用,化胃中之凝污。

与炮姜、蒲*化气血中之留污。

与茜根导十二经络之滞涩。

与茅术化土中之浸湿,使土得暖,运化可行。

与姜汁、童便一清重楼,一洁決渎,上下通调,清浊有分。

与郁金行气中之滞,滞去而凝化。

与炙甘草缓脾伏火,肝肾更期有用,一切滞凝易消。

与生姜引君火照临于下,与相火交相内外,一切阴霾次第而解。

1.厚朴煎液对家兔离体肠管呈兴奋作用,当浓度加大时,对豚鼠肠管的兴奋作用转为抑制作用。厚朴碱可使在体小肠张力下降。

2.厚朴生品及姜制品对幽门结扎型与应激型实验性胃溃疡模型均有抑制作用,且后者作用更强。厚朴酚、和厚朴酚对盐酸-乙醇胃粘膜溃疡呈显著抑制作用。

3.厚朴碱对横纹肌有松弛作用。厚朴酚和异厚朴酚具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且作用特异而持久。

4.厚朴的乙醚浸膏、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均具有中枢抑制作用。

5.厚朴煎液对离体心脏有抑制作用,厚朴花的酊剂水溶物具降压作用。

6.体外实验证明,厚朴煎液有广谱抗菌作用,其中以厚朴酚作用显著。

7.和厚朴酚及厚朴酚对由致聚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ATP释放有显著抑制作用。厚朴中的甲醇提取物、厚朴酚及其羟甲基衍生物有抑制二期皮肤肿瘤增加的作用。

济南大学小书童

麻*桂枝紫苏生姜香薷

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

藁本苍耳子辛夷葱白薄荷

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

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

淡豆豉浮萍木贼石膏

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

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芩

*连*柏龙胆草秦皮

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连翘

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板蓝根

青黛贯众鱼腥草败酱草

射干山豆根马勃白头翁

鸦胆子蚤休半边莲土茯苓

熊胆漏芦山慈菇白鲜皮

绿豆生地*玄参牡丹皮

赤芍紫草水牛角青蒿白薇

地骨皮地骨皮银柴胡胡*连

大*芦荟火麻仁郁李仁

甘遂大戟芫花商陆

牵牛子巴豆独活威灵仙

乌头乌梢蛇雷公藤木瓜

蚕砂秦艽防己桑枝

豨莶草海桐皮丝瓜络五加皮

桑寄生狗脊藿香

▽▽五运六气

脉学

针灸

振荡中医经方

腹诊

儿推

艾灸

节气获取干货合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厚朴middot本草汇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