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不良除引起呕吐、腹泻外,还有积滞一证也最为常见。积滞,是由于伤食、伤乳而造成的一种胃肠疾病。经常消化不良,又容易感冒。
平时表现为饮食不正常,潮热,夜间睡眠不安定,辗转反侧,爱俯卧,头上爱出汗,小便短*,大便有时干燥,有时溏泄,一经感冒即发热加重,咳嗽痰多。
积滞过久,则出现长期低热不退,发热时间不规则,或朝热暮退,或夜重日轻,饮食无味,面*肌瘦,腹胀,隐隐作痛,口干,夜卧不宁,大便或干或溏,小便有时短*,有时清长,日久不治,形成虚羸。
积滞一证,虽有轻、重、虚、实、久、暂之分,而追溯其源,皆系乳食无度,宿滞不消,以致脾胃受伤,影响消化功能正常运行的内伤性疾病。
潮热,为小儿积滞主要证候之一,但它与外感性疾病的发热有区别。《幼幼近编》说:“小儿初病潮热,或病后潮热,俱属食伤太阴脾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说:“小儿身热,时发时退,退但腹热,或夜发热,面*,腹胀,吐泻,乳食不化,粪酸臭异常,此为食伤。”《脉经》说:“小肠有宿食,暮发热,明日复止,此宿食夜热也。”
按:不同因素所引起的发热,有它不同的表现,小儿积滞发热,一般为潮热,午后及晚间较热,手足心及腹部发热。其次为腹痛。
《证治准绳》说:“按之痛者为积滞,不痛者为里虚。”又:“积痛腹中隐隐而痛,而*不食,口吐酸馊食物,出气臭。”又:“口中气冷,不思饮食,为脾土虚寒;口中气温,大便酸臭为积痛。”
按:小儿受寒、受热、积滞、小肠疝气,以及肠寄生虫等都可以引起腹痛,而积滞和虫痛又最为常见,但应加以区别,不要认为凡是腹痛,都是虫证。虫痛,一般绕脐痛,痛有休止,痛止则其病若无,饮食嬉戏如常,有时面色发白,出冷汗。平时爱吐清水。它与积滞的腹痛,显然有所不同。加以区别,有助于辨证。
再其次是面色和体形。
《片玉心考》“面*者脾之病。”
《保婴撮要》:“*者食积癥伤。”
《古今医统》:“*为饮食所伤。”
按:面*肌瘦,为小儿积滞的一种表现。积滞为脾胃病,饮食伤脾故面色发*。但不是所有积滞面色都发*,如脾胃虚寒可出现面色恍白;如肝脾不和可出现面色青苍。
*为脾之本色,如果面色萎*,也即是*而没有光彩,结合其他见症,才是脾胃虚弱。尤其是必须与形体结合起来看。“脾主肌肉”,脾虚则“饮食不能荣肌肤。”《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脾虚则腹满肠鸣,四肢无力,饮食不进”。
所以面*肌瘦是相联系的,而肌肉的主要证候是消瘦。肌瘦也就是“虚羸”。钱仲阳说:“虚羸者,脾胃不和,不能乳食,致使肌肤瘦弱,亦因大病或吐泻后,脾胃尚弱,不能传化水谷。”
另外,积滞和疳积也有相互的关系。《证治准绳》说:“积为疳之母,所以,有积不治乃成疳候。又有沉积不下,其积存而脏虚,成疳尤重。”关于疳疾,实际包括多种小儿慢性疾病,当另加阐述。
一、治法举要积滞应分轻、重、虚、实。轻证、实证应和胃消积;重证、虚证应益气补脾。
补脾调胃,是治积滞的一般原则,但不能一概而论。积滞这个病,最容易虚实互见,既不能因其不思饮食而重用克食下积之药,又不能因其稍见消瘦而重用辛燥温补之剂。任何大攻大补之方药,对于小儿的脾胃,不但无益,反而有损,必须慎重选择。
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旺则脾弱,抑肝则脾和。心为脾之母,心气不足则脾损,益脾则心宁。所以,调理脾胃还须兼察心、肝两脏的虚实。
脾为湿土,喜燥而恶湿,其性喜温喜暖,故在治法上,宜甘润以养之,苦辛以燥之。尤其是小儿,宜用甘淡养脾的方法。
小儿积滞,主要是宿食不消。宿食不消的原因,主要是脾不健运,所以,应调理脾胃。而胃主纳,靠脾来运化,因此,既要养脾,也要和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依靠脾运化水谷以养各脏,胃气盛衰,与体质的强弱有密切关系。而饮食积滞最容易使胃气受伤。
治疗胃气,如过于使用克伐之药,则“胃中升发之气”更易受伤。《证治准绳》认为,治积滞如三棱、莪术、牵牛子、大*、巴豆等药应当特别审慎,不要轻用。
他认为:“宿食不消,系由于胃之所纳,脾气不足以胜之,故不消。”特别指出,“如用攻伐之药,令使脾气受伤于食,再受伤于药。”所以主张:“克食之药,不可多用;下积之药,尤不可不审其证之可下与不能不下而后用。”这些都说明要注意保护胃气。
由于积滞而引起脾胃虚弱,还易感冒,也即是“肺乘脾”,在治疗上须肺胃兼顾。《古今医统》关于小儿积滞,引《活幼心书》的一段话:
“小儿所患之证,皆因乳哺不节,过食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停积中脘,外为风寒所伤,或因夜卧失盖,致头痛,面*,身热,眼泡微肿,腹痛膨胀,足冷肚热,喜睡神昏,不思饮食,或呕哕噫气,吞酸,大便腥臭,此是陈积所伤,但有时泄下清水如生草汁,是受惊而后有积,烦闷啾唧,常似生嗔,名为惊积,小儿医者,亦唯因其轻、重、虚、实而治之。”
按:“乳哺不节,过食生冷坚硬之物”,是引起积滞的主要因素。“脾胃不能克化”以及“夜卧失盖”都容易“外为风寒所伤”而引起感冒。出现“头痛、身热、眼泡微肿”这类症状,都说明兼有表邪。
而“足冷肚热”,“喜睡神昏”,“不思饮食”,以及“呕哕噫气,吞酸,大便腥臭”等,都是积滞的主要证候。“下清水如草汁”,也即是绿色水样便,青绿色属肝,小儿受惊,为肝之病,肝盛脾虚则下泻青绿,或者有“烦闷啾唧”。这些观察和描述,都是切合实际的。
朱丹溪说:“小儿食积痰热伤乳为病,大概肝与脾病,多肝只是有余,脾只是不足。”
历代儿科医家,关于积滞的治疗,主张补脾养气以治其本,清热消积以治其标,权衡轻重,标本兼治。若体壮而病轻者,则治标之药多于治本之剂;若体弱病重者,则治本之剂多于治标之药。掌握这些原则,对小儿积滞的治疗是很重要的。现作如下分别论治。
二、证治举例1.乳食积滞
主症:小儿饮食不节,伤乳伤食,症见不思乳食,潮热,嗳气吞酸,腹痛。
治法:清热导滞。
例方:保和丸加减。
藿香、茯苓、法半夏、橘红、焦三仙、连翘、*芩、莱菔子、枳壳、甘草。
加减:口渴喜饮去半夏,加天花粉、石斛;腹胀作痛加青皮、槟榔;胸膈痞满加厚朴、木香;小便短*加桔梗、泽泻、滑石;大便干燥加熟大*。
按:小儿积滞最常用的消导药物为:神曲、山楂、麦芽、炒三仙或焦三仙。对于一般伤乳伤食效果较好,但亦应有区别:
1、哺乳婴儿奶积用焦山楂、草果仁。2、经常食面食的小儿食积用神曲、麦芽。3、经常食大米的小儿食积用神曲、稻芽。4、食生冷瓜果引起的食积用山楂、陈皮。5、由猪肉、蛋类引起的食积用焦山楂、鸡内金。6、由牛、羊肉引起的食积用草豆蔻、焦山楂。7、用以消食导滞的药物,用时均应炒过。
2.脾胃不和
主症:由于喂养或饮食不规律,能食但不能消化,夜眠不安,喜俯卧,不发烧,只手足腹部微热,小便次数较多,但成形,肌肉不丰满,但不消瘦,面色微*。
治法:调理脾胃。
例方:平胃散加味。
厚朴、陈皮、苍术、神曲、麦芽、山楂、枳实、白术、藿香、甘草。
加减:腹胀加大腹皮或焦槟榔;手足心热,有寒热加*芩、柴胡;胃寒作呕加生姜、藿香;胸闷加青皮、苏梗;有痰加法半夏、竹茹;小便短赤加云苓、泽泻;大便干燥加熟地*。
按:脾胃不和为小儿积滞之较轻者,一般为湿滞,故使脾运不健,平胃散有燥湿健脾的作用,本方佐以神曲、麦芽、山楂、枳实导滞消食,藿香化浊,白术补脾,虚实均有照顾。
由枳实、白术二味组成的方剂,名曰枳术丸。是张洁古的方子。白术甘苦能去湿热补脾,枳实苦温,能泻痞闷,消食积滞,一补一消,既能去积滞,又不伤脾胃,苍术较为猛悍,而白术较为柔缓,二者并用燥湿健脾的作用较好。
平胃散加枳实,或二陈汤加枳实,以及枳术九这类方子,都是很像《伤寒论》枳实理中丸发展而来的。仲景胃虚夹食及伤寒结胸,本虚不能受功而设的这个方子:枳实、茯苓、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是对于虚实互见而采用攻补兼施方法很好的一个例方。而一般脾胃不和,虽然还不是虚证,而积滞这个病,最容易使脾胃受伤,所以在使用消导药的时候,应当适当的照顾到脾胃,不要用过于克削的峻剂。
但没有虚象的时候,也不要过早地补,而小儿的脾胃也不宜一味地峻补,在补的时候,也要适当地加用行气导滞的药,才能补而不滞,消而不伤。一般轻证、实证,以消为主,如体质较弱,则要消中有补,而一般虚证,则应先补后消,以养胃补脾为主。
3.脾胃虚弱
主症:面*肌瘦,不思饮食,手足指冷,睡时露睛,倦怠嗜卧,腹胀便溏。
治法:养胃补脾。
例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莲子肉、扁豆、陈皮、神曲、鸡内金。
加减:腹胀痞满加厚朴、枳实,白术加倍;反胃呕逆加半夏、生姜;胁痛吞酸加*连、吴茱萸;口渴喜饮加天花粉、石斛;心悸烦躁加麦冬、五味子;汗多加浮小麦、大枣、乌梅。
4.积滞潮热
主症:由于积滞而引起的潮热,症见长期低热不退,食少而瘦,面*眠少,汗多。
治法:养阴养气。
例方:七味白术散加减。
白术、人参、云苓、藿香、葛根、木香、甘草、青蒿,鳖甲、生稻芽、地骨皮。
加减:热甚加知母、*芩;汗多加生龙牡;虚烦眠少加麦冬、五味子;进食不香加鸡内金、焦三仙。
兼有外邪,热久不退,汗多而渴,病在膜原者,以达原饮加减治疗。(厚朴、槟榔、草果仁、*芩、知母、生白芍、甘草、青蒿、地骨皮、银柴胡)
肝脾较大者加丹参、郁金、鳖甲;饮食不化加枳实、白术。
按:小儿积滞多虚实互见之证。出现潮热或低热不退,多为脾阳不振,宿食不化。如虚多于实,应以扶脾为主用钱乙七味白术散为主;如实多于虚,应以导滞为主,用《张氏医通》达原饮为主。总之,先治积,后调胃。对于体质素虚的小儿,则宜三分治积,七分调胃。潮热已退,则应调理脾胃,一般用异功散加生稻芽、鸡内金。
潮热,为积滞伤脾主要见症之一,而不单纯是脾。如出现胁痛、腹胀、胸脘不舒、吞酸厌食,以及潮热、烦躁等症,皆为肝气横逆,肝脾不和所致。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故往往由于肝木乘脾而出现肝旺脾弱,治肝应实脾,而理脾也必须舒肝。
小儿积滞潮热,兼见郁闷烦躁,使用菊花、桑叶、栀子、丹皮、夏枯草等疏散肝火的药品,或用《证治准绳》柴胡清肝散加减(柴胡、*芩、当归、生地、丹皮、川芎、山栀、升麻、白术、茯苓、生甘草)。对于久病伤阴,虚烦潮热,确实有一定疗效。
积滞也可以引起痰湿,由于痰湿阻滞,可能出现短气乏力、自汗,或热烦吐苦,痰气上逆,虚烦惊悸不眠等心胆虚怯的证候,所以,也适用千金温胆汤。这个方子主要是由二陈汤组成的二陈汤为治痰饮的主方,加竹茹以清热,加枳实以消食逐滞,痰去胆和则肝脾自安,烦热亦除,所以,用温胆汤治痰饮阻滞,虚烦潮热的小儿积滞,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温病条辨》的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主要是治温病,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来自阴也。也即是着重养阴。小儿积滞,可能伤阴,所以也可能出现夜热早凉,养阴是可以的。但积滞未消,单纯养阴,也不能退热,而胃气较弱,不宜使用生地这类苦寒滞腻的药物。
青蒿虽是苦寒药,但能泻热,治阴虚盗汗而不犯胃气。鳖甲能补阴、益气、退热、消宿食。因此,采用青蒿、鳖甲,治小儿积滞的低烧潮热是可以的。
积滞这个病之所以出现低烧不退,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引起脾胃损伤,消化不良。因此,消食导滞,调胃健脾是主要治疗方法。而关键在于调理。小儿喂养方法和饮食都应注意。
一般饮食可服保和丸和香橘丹。脾胃虚弱,面*肌瘦,而无其他证候者,可服人参启脾丸,如睡眠、饮食、二便都正常,就不必服药。
//本文选自:《神医怪杰张炳厚》,主编/张炳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所涉及的各类药方、验方、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盲目试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