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充分发挥中羌药商会行业优势,弥补群众产业发展短板,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提高药农组织化程度,集聚资源要素,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社会组织乡村振兴新样本,为北川乡村振兴打牢坚实基础。
一、利用“三大平台”,把贫困群众组织起来
发挥家商会会员单位联系市场、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利用网络销售、物流仓储、技术培训三大平台,筑牢社会组织扶贫载体。
网络销售平台开拓市场。北川拥有药材资源品种达种。但受销售渠道所限,不少“宝贝”仍然“深藏深闺人未识”。商会投余万元,研发“本草云仓”手机APP,汇集市场信息大数据,推动中羌药材企业触网全覆盖。借力中药材天地网、药通网等第三方电商平台,打造“本草易”本地电商交易平台。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实行“最低保护价模式”,给群众吃了粒“放心丸”。中羌药材搭上“网络快车”走出羌山,累计线上药材交易额近2.5亿元,药材交易价格平均提升12.6%。
物流仓储平台分享便捷。北川药材大部分外销至省外,会长企业四川普网科技有限公司共享自家物流仓储平台,药材直运目的地,物流费用每吨每公里节约0.15元,形成一个集种植、收购、初加工、质量检测、贸易、仓储物流于一体的全新生态圈。
技术培训平台提质增效。商会牵头组建中羌药材专家学者服务团,28家会员企业、余名志愿者背包入户、走村进羌寨,足迹遍及县内所有行政村,开展订单式、上门式等大型培训达33场次,覆盖群众达余人次。同时,加强与省中医药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攻关,开展“万亩中药材规模化种植”项目,建立科学种植示范园8个,种植银杏、玄参、桔梗等药材亩。
二、整合“三大要素”,把资源资本聚拢起来
整合人力、生产资料、项目资金三大资源,让“沉睡”药材“动”起来。
整合劳力资源。坚持一户一策、因户施策,有效整合人力资源,对有劳动力、有一定种植技术的就近吸纳到会员合作社,采取劳力技术入股、代种代销等分红增收,对无劳动力的农户采取土地流转、保底分红等形式增收。近年来,中羌药商会共吸纳60个种植合作社,社员户人,合作社种植总规模达到亩。
整合生产资料。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唤醒农村沉睡资本,盘活林地亩、耕地亩、闲置厂房㎡。推广林下套种套养模式,全县新发展套种药材12万亩,套养土鸡出栏8万余只。此外,中羌药商会采取半价送种苗,药材回收后扣除剩余种苗费的方式,破解药农选种难、资金缺等难题,受利农户达余户,覆盖种植基地亩,商会垫资余元。
整合项目资金。通过整合政府的钱、企业的钱、药农的钱,推动中羌药材发展提标提产。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修建生产便道公里,为中羌药材基地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商会统筹协调,加强银政企合作,筹集资金万元,为会员提供融资服务,解决资金周转难题,扶持12家企业、35个种植大户、45家合作社技术研发、扩大规模。借力产业扶持基金、扶贫再贷款等政策资金,药农筹集资金余万元,推动合作社提标提产,壮大55个村集体经济。
三、抓住“三个关键”,把脱贫产业发展起来
以标准为基础、以品牌为目标、以溯源为保障,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中羌药材产业进一步稳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
抓行业标准。商会把前处理基地作为实施标准升级的关键载体,链接中药材行业专家、生产厂家、技术服务商等主体,加强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北京智云天地、新绿色药业等合作,优化完善种子种苗培育标准、种植标准、采收标准、初加工工艺标准等产业前端标准,会长企业出资万元建立原药材前处理基地13个,为全国83个原药材前处理基地提供物业改造、加工指导、可视化仓储等服务。
抓区域品牌。着力塑造“羌山药材”区域品牌,牵头设计包括品牌形象、品牌战略、产品整合等在内的一整套品牌流通方案,打响“北川出品,必是良品”。中羌药商会携30余名中羌药商会成员邀约多名中药材大货收购商在安徽亳州举办“首届大健康产业——数字中药材高峰论坛暨道地原药材产品推介会”,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亮出北川名片,不断提高“羌山药材”市场认知度、品牌影响力。药农品牌意识显著提升,厚朴作为“羌山药材”的代表性产品,获批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后身价倍增。
抓溯源体系。秉承“为优质原药材正名”理念,商会着力抢占溯源体系建设高地,利用国际统一编码标识(OID)自主研发农户药材溯源体系,成为农业部首个OID中药材溯源编码分中心,给全国各区域、行业各主体的原材料赋予唯一国际编码,“一品一码”“一户一码”实现药材源头掌控、动态把控,北川境内已覆盖农户户。小坝百花村中药材合作社借助商会开发的溯源体系,吸引太极集团与其签订收购合同,仅厚朴一项每年可为合作社增收90多万元。
中羌药商会带动家企业主动参与“百企联百村”活动,北川电商协会、大鱼公益等其他社会组织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一线,更好地为党委政府补台补位,体现社会组织强烈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