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自古用为调味和开胃进食之品,民间有“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之说,但生姜还有更广泛的药用价值。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嫩者称紫姜、子姜,老者称老姜、老生姜。一般所言生姜多指后者,子姜多作菜食。《本草纲目》对生姜也强调其生啖(dan,吃)熟食,醋酱糟盐等,无所不宜,可蔬可果也可药。近代研究表明:生姜含有挥发油(主要为姜醇、姜烯等);以及辣味成分(姜辣素),并含有多种氨基酸成分(如谷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甘氨酸等)。
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发汗解表散寒
生姜味辛性温,辛能发散,温可散寒,所含的辛辣及挥发油成分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汗腺分泌。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汗出而寒散表解,故当感冒风寒时,可配用生姜,祛寒回暖。
2.温中降逆止呕
生姜性温,归肺、脾、胃经。有很好的镇吐作用,古有“呕家之圣药”之美誉,其成分可能是姜酮和姜烯酮的混合物。单独应用,可治疗胃寒呕吐。治胃热呕吐,多配合竹茹、黄连等同用。
尤善治虚寒之呕、吐、呃,医圣张仲景曾创立名方“小半夏汤”,用半夏与生姜,降逆止呕效力益彰,但若热证干呕、呃逆者,临床则可用竹茹与生姜相伍,取竹茹之性,存生姜之用,清胃而降逆,桔皮竹茹汤即为例证。
3.健脾和胃止泻
姜的两类主要成分,可直接刺激口腔、胃粘膜等,改善血循环,促进消化液分泌,使肠张力,节律和蠕动增加,故有促进脾胃消化吸收的功能;体外实验证明,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茵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临床见有感冒受寒或饮食失节等而致脾胃运化无力,食欲不振,脘腹闷胀,大便稀薄等症时,服用生姜或酌加白术、茯苓等健脾药,病证则改善。
4.解除药物毒性
生姜既可解鱼蟹之毒性,缓其腥臭、寒凉之气性,有时要搭配紫苏;又可解除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半夏、生南星、厚朴等具有刺激咽部的副作用,经姜制可消减其刺激性,其他还有竹茹、山栀、草果等也常与姜同制。
此外,若人中半夏、乌头、南星、百部等毒引起喉哑舌肿、麻木等症时,均可用生姜急救。曾有报道,4例南星中毒患者,用生姜后均获痊愈。用法:轻者急用生姜汁含漱,并口服5毫升,以后每隔4小时续服5毫升;中毒严重神志昏迷者,立即鼻饲25%干姜汤60毫升,以后每3小时灌入鲜姜汁5毫升。因此在炮制半夏、南星的时候,就应用生姜同制,提早减除它们的毒性。
5.利水消肿
生姜之皮,性味辛凉,功能利水消肿,可用治小便不利,水肿等,常与冬瓜皮、茯苓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相配,治疗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肢体沉重之症,往往奏效。
6.消炎杀虫止痛
现代研究证明,姜汁在试管内有杀灭阴道滴虫作用,所含的姜油酮、姜烯酮成分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临床报道用生姜治疗细菌性痢疾、疟疾、急性睾丸炎、头癣、脚癣、斑秃、白癜风、鹅掌风等病,均有一定疗效。同时生姜对实验炎症性关节肿胀有明显抗炎消肿作用,对肿痛所致的疼痛亦能缓解。《本草纲目》有云: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亦有用生姜挥发油注射液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软组织损伤疼痛等病证。
综上所述,生姜的药用价值甚为广泛,但应注意正确使用,对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舌质红等阴虚火旺者,以及目赤肿痛、胃出血、支气管扩张咯血、痔疮出血、高血压、孕妇等,均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