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记录这一光辉历程,从2月18日起,农民日报连续推出《特困片区脱贫记》系列报告文学。“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摆脱绝对贫困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高高树起的不朽丰碑。*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经过8年持续奋斗,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为见证、记录这一伟大历程,农民日报派出30余名骨干记者,深入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蹲点采访,把镜头对准深贫地区,把笔触聚焦战贫一线,充分展现各级*组织和*员干部带领人民实干苦干、摆脱贫困的生动实践,深情讲述贫困群众自强不息、奋力战贫的感人故事,努力呈现全体人民共襄盛世、同享荣光的美好图景。这组系列报道共有14篇,充分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手法,将新闻性、*论性和文学性融为一体,全景再现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波澜壮阔的减贫历程,深情书写中华民族脱贫奔小康的伟大史诗。
武陵山区篇:摆手越千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高杨孙莹
山峦重重,云海层层,在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带,武陵山脉盘踞蜿蜒。这片土地厚重而神奇。跳起土家质朴欢快的摆手舞,登上古老别致的吊脚楼,你可以尽情领略传承千年的民族文化魅力。徜徉于绿树青山间,你将不断邂逅大山的馈赠:中华蜜蜂嗡嗡闹着酿出甜蜜,漫山山茶花果共茂、清香沁人……这里的人们不乏面对未知的闯劲与勇毅,不愿再守着宝地,过“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的穷日子。你瞧,山中的百草正生出*金,沉睡的老茶园在逐渐苏醒……
“哟,大山的子孙哟,
爱太阳喽。
太阳那个爱着哟,
山里的人哟……”
沿着十八弯的山路,顺着九连环的水路,目之所及,是土家族古朴庄严的摆手堂;耳之所闻,是苗族高亢嘹亮的飞歌。那些散落在苍茫山水间的吊脚楼,为大自然平添了一份人文景致。
止戈为武,高平曰陵。位于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交界地带,4省市71个县(市、区)构成了武陵山片区。
用当地俗语来描述这里曾经的情景再合适不过——“前面酉水河,后面烂岩壳。田无一丘地皮薄,吃饭穿衣没着落。”
这里,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中国区域经济的分水岭和西部大开发的最前沿。
这里,满眼皆山。山连着山,山套着山,山环着山,山衔着山,一座座,一层层,一片片。乡亲们在石头缝里讨生活,每一寸泥土、每一粒种子都不肯放过,他们坚信,山同脉、水同源、树同根、人同俗,这里的庄稼一如这里的人民,坚韧而又顽强。
从年开始,30多年来,农业农村部倾全系统力量,致力于帮扶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武陵山腹地地区,多名挂职干部前赴后继,苍茫武陵、悠悠酉水见证了这一路的坎坷与艰辛。
手把手、心连心的帮扶,让这片茫茫大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见证了血浓于水的深情。
在脱贫攻坚战即将胜利的时刻,我们来到武陵山片区,在瑰丽的碧波山岚和欢快的摆手舞中,见证历史与现实的重叠,仿佛打开了尘封0多年的竹简,伴随着深流的酉水和古朴的吊脚楼默默诉说着这里的前世今生……
那山
“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供肴馔。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长歌,竟数夕乃止。”
每年春天,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惹巴拉宫的大摆手堂前,在沟通人神之间的神秘使者——梯玛的主持下,盛大的舍巴日就会拉开序幕。穿上盛装,唱响歌谣,人们围在一起跳起传承千年的摆手舞,欢腾的气息一波接一波在山谷间传递荡漾。
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惹巴拉宫的大摆手堂。
挖土、撒种、织布、种苞谷、纺棉花……在全身各部位肌肉的协调配合下,一系列扭、转、屈、蹲的动作组合再现了日常农事活动的场景,而日子也就在这一摆一转间倏忽而逝,转眼,已是千百年的春种秋收。
在土家族聚居区,每个村都设有摆手堂,供奉着祖先八部大神。就在捞车村不远处的里耶镇比耳村,村民如今最希望神灵庇护的,是脐橙的丰收。这里山上山下到处种着脐橙,当果实缀满枝头,果香溢满山间,就是一年中最幸福的丰收时刻。
“种橙子,卖不得,自己当饭吃?”最初引进脐橙时,种惯了苞谷、红薯的村里人两手一摊,对这填不饱肚子的水果直摇头。
“前面一条河,后山乱石窝,吃饭靠统销,住房蹲岩脚。”为了改变落后面貌,第一任村书记米显烈默默攥紧了拳头。
这里可是龙山里耶!那个0多年前城墙环绕、马蹄嘚嘚的秦帝国洞庭郡迁陵县!
“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3.74万多枚简牍啊,帝国的职官、历法、邮*、仓储、*需、法律、算术、宗教、农业无一不包,边陲县邑的社会百态由此重现。
拾起一片残瓦,它或许就曾见证过楚国的明月;捡起一截断砖,它或许就曾抵挡过秦*的长矛;捧起一抔泥土,它一定饱含着一次次城头易帜留下的血腥;掬起一捧清水,它一定荡涤着王朝更替时战车铁骑的火花……
辉煌的时代已然成为过去。“有女莫嫁比耳郎,坐月没有大米汤”,曾经全村多名青壮年中就有80多名光棍,这样的现实着实让人扼腕。究其原因,就一个字,穷!
时间倒回年,人均耕地不足0.2亩的现状让米显烈一筹莫展。种不了粮食就种果树,木本作物一旦扎根,就会努力生长。
一个月的时间,米显烈三上龙山,五下吉首,凭借退伍*人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四处寻求致富门路,终于将目标锁定:脐橙。
寻钱找物,开山炸石,背土填窝,米显烈带头种植脐橙,立志要改变比耳村贫穷落后的面貌。30多年过去了,最初从湖南农科院引来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叶茂根深的大树,里耶比耳脐橙也逐步走出了大山。
9年,比耳脐橙专业合作社成立,吸收了多名成员。全村90%的村民加入,贫困户%入社。
抬头望山,山上种树。“看到那山顶没,都是脐橙。”多种一棵树,多收一树果,多赚一笔钱。缺土少地,村民们就背土上山,在石头缝里填土种树。根系倔强地延伸舒展,愈发愈牢地抓紧泥土,枝干用力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越往高处,越发茂盛。
树上果子结得多,树下脐橙卖得欢。近几年,扶贫干部帮助村民学会了通过电商销售脐橙。10斤一箱,每箱68元,还包邮。相比当地2元一斤的价格,村里人直呼“想都不敢想”。经由庞大的物流系统,已经有多万斤里耶脐橙走出大山,销往全国各地。
看着大家通过各种渠道赚钱,贫困户余家国着急了。小时候家里穷,没有机会读书,40多岁的他只认识简单的几个字,可不识字就没法打字,如何与买家交流?
“比耳村位于酉水河流域的富硒带,温度均匀、土质肥沃,是脐橙的沃养天堂。我们里耶脐橙果形椭圆美观、色泽橙红温润、口感甜而不腻,含有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拿着手机进行语音售卖的村民正是余家国,没有想不出的办法,没有卖不了的脐橙。
以前,比耳村村民靠着篾刀子(编制竹器)、船篙子(下河捕鱼)、苞谷子(种植玉米)艰难度日,而今这一树树脐橙,让村民票子多了、车子多了、房子多了。
大山为龙山带来了脐橙,在与之相邻的永顺县,大山的馈赠则是另一种漫山遍野的果实——猕猴桃。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中国是猕猴桃原产地,一颗猕猴桃能提供一人一日维生素C需求量的两倍多,是当之无愧的“水果之王”。
年,永顺县开始发展猕猴桃产业,可是稀稀拉拉的果实把大家的致富梦一下子打碎。怎么办?学技术!5年,水杨桃砧木嫁接技术启用,永顺猕猴桃亩产也由斤提高到1万斤以上。看着急剧上升的数字,果农眼里渐渐都有了光,不仅要坚持种,而且要扩大规模种。
在永顺县高坪乡,有万亩连片的猕猴桃基地。
“北京都没有这么好的猕猴桃。”在基地冒雨分拣猕猴桃的果农一下子来了精神。怕我们不信又补充道,她在北京待过,比这小一圈的猕猴桃,一颗都要七八块钱。
高坪乡有易地扶贫搬迁户82户人,如何引导搬迁群众发展优势产业,答案就是这小小的猕猴桃!
永顺县高坪乡的万亩连片猕猴桃基地。
“金艳”为*心猕猴桃,“米良一号”是绿心猕猴桃。在永顺,茫茫大山中“宝贝”多,早就藏着野生猕猴桃,“米良一号”正是由其嫁接改良而成,抗病性强、产量高,更适合当地种植。
“甜度高,口感好,个儿大。”高坪乡乡长万锋补充道。
“一年能买一辆中配的帕萨特。”问起收益,当地老百姓这样形容。
7个猕猴桃专业合作社、28个猕猴桃专业村,果汁、果酒、果脯、果王素……如今的永顺已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县,产业覆盖23个乡镇个村8万多人,与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余户3.5万人增收。
“一株油茶一斤油,百亩油茶起新楼。”永顺的大山中,不仅有“金果”,还有“金油”。
山茶油,简称茶油,被誉为东方的*金油,一直以来就是永顺当地百姓常用的高级食用油,山上多年的老茶树如今仍年年开花结果。
山茶花开于秋季,果实成熟于次年花开时节。10月采摘季,花开满山,如繁星散落枝头,芳香素雅、沁人心脾。朵朵花间,是一簇簇饱满得快炸裂开的褐色果实,花与果同株共茂,并盛并存,因此有“抱子怀胎”的说法。
五季13个月的云滋雾养,赋予了茶果独特的内涵,每斤不低于50元的成本让其愈显珍贵。
往更高的山上走,就来到了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三胡乡*柏村杨梅古寨。
大山深处云蒸霞蔚,中华蜜蜂徜徉其间,采百花,酿甜蜜。
“一年只取一次蜜。”这是苗族小伙儿姚俊的坚持。
改良传统活框蜂箱,减少蜜蜂的消耗,增加蜂蜜香味;发明九九养蜂法,一个人最多能管护0箱蜜蜂……在中国农科院专家的支持下,尚风寨蜂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姚俊完成了多项技术革新。
年,公司以自然村落为基本单位,选取一位饲养牵头人,并按贫困户的饲养能力与自然承载能力,免费配送一定数量的中蜂蜂群。如此一来,贫困户摇身一变成了股民,每群蜂群由公司占股20%、牵头人占股50%、贫困户占股30%。
无需任何资金成本,不需承担任何风险,只要付出劳动,贫困户就可获得每群蜂群30%的利益分配。
飞翔在这片大山里的“小精灵”,又回馈了这里的乡亲。
那土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千百年来,土家人在武陵山区繁衍生息,而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几经调查论证,才被确定为单一民族。
“福石城内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这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其历史就在曼妙的摆手舞和悠远的摆手歌中一代代口耳相传。
舞于山水间,歌飘武陵外。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处于富硒带的优势让出产的农作物蕴含着天地灵气。
在距离龙山县城南7公里的洗洛镇,我们见到了“百合王子”宋志国。
“以前大家都叫我‘短跑王子’。”练体育出身的他有着健硕的体魄和幽默的灵*。
“百合,生山中,春生苗,长一尺许,叶似蒜苗,青色,夏开红花。”在嘉庆版《龙山县志》的记载中不难发现,百合,也是这片土地的原住民。
上世纪60年代,宋志国的家乡大井村为了进一步优化百合品种,村供销社从江苏宜兴县引进卷丹百合公斤,在小井、大井、坪中大队铺开40亩试种,次年单产就达到公斤。
这里的土壤特别适合种百合!
年,父亲宋仁彦的百合产业缺人手。“上阵父子兵”,宋志国一琢磨,回到了故乡。自此,这个土家族小伙儿成了“百合二代”。
读过书、见过世面的年轻人有自己的规划。2年,宋志国承包了40亩土地,并用18年时间将其发展到亩,翻了10倍。
“只有微苦的百合才可以入药,甜百合只是蔬菜。”对家乡的百合信心十足,这是当地人透出的精神气。
“秋水仙碱”,龙山当地人人都挂嘴边,这个百合中富含的物质到底是个啥,我们一无所知。
“治疗痛风的药物,主要成分就是秋水仙碱。”宋志国一语道破。
球茎颜白如玉、鳞片肥厚、形态卷曲、抱合紧密,这是卷丹百合的特征。味微苦、食药两用,这是龙山百合的特质。
滋阴清热、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作为蔬菜,鲜百合销往上海、南京等长三角地区,上海市场的占有率高达98%;作为药材,百合干片入驻成都荷花池、河北安国、安徽亳州、广州清平等中药材市场,市场占有率超过80%。
对于销售,宋志国有自己的小算盘。6月的百合鲜嫩、量少,从张家界荷花机场空运直达上海;秋季百合大量上市,则拼车直发。如果将鲜百合放到冷库,也能卖到第二年的五六月份。
百合剥片,这是一项人工成本较高的劳作。既要保证品相的完好,又要及时剔除受损的鳞片。虽然烦琐又单调,但每斤4毛钱的价格仍吸引许多留守老人到合作社工作。
丰收时节,多人一起剥片,颇为热闹壮观。夕阳西下,怀揣着元工钱回家,又是何等满足与幸福。
9年,“龙山百合”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口头相称到正式定名,众望所归。
“百合办”,专门为百合成立的机构,11位工作人员一年四季都围着百合转。
品种对比、种球选择、疫病防治、水稻百合连作……小小一颗百合,需要做的事情真不少。
百合,成就了一条街。一家挨着一家,家家都做百合生意,随处可见堆成小山的百合干片和讨价还价的来往客商,这就是龙山的马路市场。
在面粉里加入百合粉,就制成了耐煮、润滑的百合面。想在竞争激烈、产能过剩的挂面市场争得一席之地,绝非易事。
“这面卖得怎么样?”
“30吨。”
宋志国用手比划出一个数,这是去年合作社卖出的面条。今年,他又从河南引入了一条新生产线,想着继续扩大规模。
百合茶、百合酒、百合饮料,这些是龙山推出的新产品。不久后,百合安神口服液、百合面膜也将陆续亮相。
余栋百合干片加工烘烤房、40余座百合保鲜库、余家百合加工企业,覆盖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2万户4.5万人,电商年销售额达余万元……
这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10.3万亩的百合种植面积之上,这可是全国百合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
因着这片土地,百合百变,焕发出无限生机。
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还有和大姜、小*姜并称中国三大姜种的“凤头姜”。
来凤来凤,有凤来仪。酉水流经龙凤盆地,孕育了形似凤头、姜柄如指、尖端鲜红的凤头姜。温润的气候和富硒*棕沙壤,造就了凤头姜无筋脆嫩、美味多汁的特质。
6月到10月是仔姜采收期,10元一斤的田间收购价让姜农大呼过瘾。等到11月份,大量老姜成熟,又是另一派丰收景象。
过去,一到农历腊月,姜农们就起出地里的凤头姜,挑起扁担,上四川、下湖南。回来时,背篓里便是满满的锅巴盐、五彩丝线等生活必需品。
凤头姜,见证了那段清贫的历史,也护佑了来凤一方百姓。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湾水,如何让来凤县的姜农从土地上获得更大的收益,是扶贫干部苦苦思索的问题。
好土才能出好姜,大家一合计,向专业技术人员求助。
一边是余年的种植加工历史,一边是实验性的土壤改良。面对未知,姜农们犯起了嘀咕。
专家们看出了姜农的担忧,于是承包土地,自己干给姜农看!
凤头姜有严重的连作障碍。姜瘟病,是让姜农最头疼的难题。
姜瘟病,学名生姜青枯病,发病快、死亡率高、无有效防治手段,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当地姜农。哪怕仅有一点点残留的病菌,都会对凤头姜产生影响,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土壤消*、买种苗、施肥料、生物农药防控……在姜农最差的土地上,专家们硬是收获了0斤优质凤头姜。而这一亩产,早已超过了传统种植的平均水平。
惊讶的姜农纷纷来取经。土壤处理费用一亩0多元,姜瘟病没有了,产量翻番,连杂草都少了,每亩效益增加了三四千元。
会不会是偶然?姜农们还是不放心,毕竟贫困的生活经不得一丝风险意外。
于是,专家又种了一年。有了第一年的打底,成本更低,产出更高。
不等了!姜农们主动找到当地干部:“请专家来指导我们种凤头姜吧!”
两年的耕耘是值得的。在各方努力下,姜瘟病的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
“凤头姜含姜醇、姜烯、姜辣素等,能增进食欲、健脾胃、温中止呕、止咳祛痰、提神活血、抗衰老。”
当这些专业术语从路边吆喝的姜农口中传来,专家们相视一笑。
山中育百草,土里存*金。
包括百合在内,厚朴、*柏、杜仲等15种中药材就是龙山土里的“*金”。
在龙山县洗车河镇草果村,我们见到了46岁的宋宏成。贫困让他不得不在20出头的年纪背井离乡,深圳、上海、杭州、新疆,一路辗转,一路漂泊。
心安即归处。6年,想稳定下来的他回到了家乡,与山外的世界不同,这里依然是几十年前的模样,父老乡亲的生活并没有太多改善。
守着宝地过穷日子,这怎么行?
草果村盛产通草。一番考察后,宋宏成组织成立了龙山县波波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拿起一根,体质轻盈,洁白无味,中部有半透明的薄膜。可别小看这其貌不扬的通草,清热利尿、通气下乳,都是它的神奇功效。
给宋宏成放手一搏的勇气与信心的,除了家乡道地的药材,还有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的支持。
合作社种植亩通草,两期共投入多万元。今年栽,18个月后就可收获。错开时间,分层次种植,这样年年都能丰收。
通草的茎干是难得的药材,而留下的外壳也是制作机制炭的原材料。变废为宝、合理利用,这是宋宏成的生意经。
10月是通草的采收季节,合作社成员纷纷来到基地工作。为了让路远的成员有个歇脚的地方,宋宏成在基地边上盖起了员工宿舍。
元一天,这是合作社定的工资;当天结算,这是宋宏成定的规矩。
户人,合作社让草果村的贫困户有了工作,有了收入,更有了盼头。
那城
“山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米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民谣,道尽了武陵山的贫穷。
来凤县百福司镇舍米湖村是土家文化摆手舞的发源地。迎着小雨,顺着曲曲弯弯的石板路,我们来到了舍米湖民族文化中心。
“这石板路、这摆手堂,都是先辈留下来的。”舍米湖村书记彭平悠悠道来,我们的思绪也随着这雨后的石板路延伸到了远方。
“一脚踏三省”的舍米湖,年有贫困户90户人,年全部脱贫。
鼓声响起,我们从沉思中被唤醒。眼前是一群身着传统青蓝色土布衣服的土家儿女,循着节拍,他们欢快地跳起摆手舞,9个主要动作统一流畅,浑然天成。
曾跟毛主席见过面的彭昌松今年87岁,但凡村里有重大活动,他依旧一马当先,被誉为“摆手之乡不老松”。
人人都会摆手舞,这是每一个舍米湖村民的“傍身绝技”。
跳舞也能赚钱?村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不可置信。
游客到舍米湖村,就是想看最正宗的摆手舞。
于是,一有机会大家就相约跳起摆手舞,寂静的小山村也渐渐走入大众视野。
相比舍米湖村的幽静,作为当地土司文化代表的老司城遗址仍诉说着当年的繁华。
“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八街十巷纵横交错,痕迹依旧;天然屏障灵溪河潮涨潮落,静静流淌。“五溪之巨镇,万里之边城”,由此可见一斑。
水井悠悠,马蹄嘚嘚。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忆过旧时城,再看今朝美丽新农村。
距离老司城50公里的芙蓉镇科皮村,是深度贫困村。人中,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高达33%。
如何改变?产业、文化双管齐下。
不远处亩水稻田中,放养着稻花鱼;左手边的山上种有亩猕猴桃,亩脐橙,亩*金茶……
“去年一头猪相当于一头牛啊!”村支书王付文感叹,深居武陵山腹地,没有受到非洲猪瘟的波及,养猪户大赚了一笔。
树崇德向善新风、树移风易俗新风、树遵纪守法新风、树诚实感恩新风、树勤劳致富新风;建起乡村夜校、农民培训中心和创业协会、乡村车间和一村一品基地、扶贫互助合作社、爱心公益超市。“五树五建”,这是科皮村的创举。
同为美丽乡村,恩施州来凤县桐子园村又是另一番景象。
车行桥、人行桥、茶园游步道、滨水栈道、观景平台……放眼望去,远山如黛,独峰而秀,茶园成片,绿树如荫。
来凤县桐子园村一景。
桐子园曾是重点贫困村。5年冬天,村里多方考察后,决定发展茶叶,可村民不认可。怎么办?村民代表、*员带头种茶、建茶厂。
茶,3年才能种成。这3年,带头人都憋着股劲儿。直到第一锅茶叶新鲜出炉,闻着四溢的茶香,大家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回忆起这段往事,村书记刘春生感慨万千。
“没种过茶,谁心里都没底。最开始的亩效益不错,后来就亩、亩地发展。”
茶树水淹不了,风吹不倒。如今,90%的村民都种上了茶,全村亩耕地中,1亩变身为茶园,每亩地增收0元,年整村脱了贫。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承载体,也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捷径。
“石匠怕打石狮子,木匠怕建转角楼。”
吊脚楼,这种古老的干栏式建筑,没有一颗钉子,抗震且易于搬迁,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临水而立、依山而筑。上层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空阔方便,是外间。节约土地、合理分配,作为土家族、苗族的传统居所,吊脚楼恰如一颗颗珍珠点缀在武陵山间,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无瓜不成趣,无坎不成楼,不转不成楼。”在惹巴拉,到处可见传统的吊脚楼。
土家语中,“惹巴拉”意为“美好和美丽的地方”。
武陵土家第一寨、土家织锦之乡、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博物馆……
当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越来越火,武陵山区愈发脱颖而出,为发展旅游扶贫提供了肥沃土壤。
在“惹巴拉”,连接3个村寨的风雨桥“连心桥”旁,旅游公司开辟了两个集中摊位摆放点,摊位交由村民经营,贫困户优先。
在里武陵山脉的深远之处,龙山县最南端,有一座古城,名为里耶。
里,土家族语大地、土地之称,
耶,土家族语开垦、耕耘之谓。
里耶,土家人拓土耕耘、繁养生息之地也。
谁也没有料到,酉水河畔的这个小小边邑,竟封藏了如此多的历史奥秘。
护城河里的52枚秦简,开启了一个崭新纪元。随着一号井的考古发掘,3.74万多枚简牍重见天日,一节节秦朝历史的片段得以“复活”。
秦简一出,世界震惊。
如果说西安兵马俑是大秦帝国的缩影,那么为其注入灵*的,便是里耶秦简牍。
时间再拨回到年,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红二、红六*团驻扎在龙山县茨岩塘镇,时间长达天。这里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湘鄂川黔省的首府。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员会、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湘鄂川黔省*区;红二、医院、兵工厂、供给部……茨岩塘,无疑是武陵山中的“遵义城”。
如今,龙山县正在打造全域旅游,武陵山文化传承的种子,在群峰云海间散布播撒……
那人
家人围坐,篝火可亲。
摆手堂前跳起摆手舞,笑声随着歌声舞动飞扬。
中场休息,来一杯藤茶,这就是当地人悠哉悠哉的生活。
翻阅《诗经》,“古茶勾藤”映入眼帘。原来早在几千年前,藤茶就已被智慧的先祖饮用并记载。
生长于海拔米-米,喜阴湿,山地灌丛、林中、石上、河边都有它的身影。这是武陵山区人们世代饮用的一种饮品,叫茶,却不是茶。
属于葡萄科蛇葡萄属的藤茶又称莓茶,植物名为显齿蛇葡萄,是一种野生藤本植物,不含鞣酸、咖啡因,有茶之香醇,而无茶之刺激。
“三两*金一两茶,藤茶浑身都是宝。”站在镜头前的是湖北酉凤来硒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杨艺琼。
杨艺琼在查看藤茶。
干练的短发、真诚的笑容、详尽的介绍……这位54岁的土家族妇女以其独特的感染力打动着镜头前的每一个你。
年从贸易转行做茶,并且是全家总动员,这在哪里都不多见。
31岁从澳洲留学回来的儿子主管电商,儿媳管理财务,女儿负责销售与品牌……就连82岁的老母亲都在公司帮忙。
养在深闺人不识,很多人并不知道藤茶。
于是,杨艺琼不放过任何一个推介藤茶的机会,参加产销会争取经销商,参加品鉴会认识茶商,走进社区结识消费者……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杨艺琼也没闲着,坚持每天发抖音。年70%的产品都通过互联网销售,收获了多万元的战绩。
租农民的地,收农民的茶,安排农民工作,给农民分红。8个乡镇全覆盖,基地、工厂一体化,公司带动贫困户人,每年人均收入达到2万多元。
而几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
“你能不能帮我把藤茶卖出去?”这是当地干部的诉求,也是茶农、茶企的心声。
年是藤茶的低谷期,茶企的仓库里积压了几千吨货,茶农手里攥着白条。
这也是农业农村部挂职干部杜建斌到来凤的第一年。
茶博会就要开始了,10天时间,杜建斌给恩施争取到了最好的展位。不只藤茶,恩施玉露、利川红纷纷惊艳亮相。
年下半年,积压的藤茶销售一空。
幕后工作要做,台前工作也不能落下。
“藤茶具有清热润肺、平肝益血、消炎解*、降压减脂、消除疲劳等功效。它的植物*酮含量是沙棘果的3倍、三七的9倍、蜂胶的45倍、银杏叶的倍、杜仲的倍……”
挂职副县长杜建斌来到消费扶贫直播间,做起了来凤藤茶的代言人。
年上半年,藤茶卖空;端午前后,咸鸭蛋、皮蛋卖空;年前,腊肉、香肠卖空……
卖空固然令人欢喜,但进一步做好规划才能让生意更加长久。
种植面积不再增加,要建加工厂,保证应收尽收;要做深加工,打造品牌;要对藤茶分级,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
杜建斌在藤茶基地。
年初,武陵山特色产品交易平台正式投入运营。
21家藤茶生产企业上报质量和数量,同时带着产品参加盲评。经专业人员测评,4小时后当场出结果,给藤茶定级的同时,给出批发指导价。采购商则根据各自需求,参照测评结果现场认购。
阳光交易,优质优价。4个小时,万元。
山高多雾,寒凉多雨。唐崖茶,年。
在咸丰,一群人干成了另一件与茶相关的大事。
红茶、绿茶、*茶、白茶、奶白茶……来到咸丰县唐崖茶市,各色茶叶让你应接不暇。
年4月29日,唐崖茶市正式开业,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入驻。
梁正文,茶叶协会会长。茶市一开,协会运转更加顺畅。
茶企进茶市门槛不高,茶市的最大功能是将企业聚集,品茶、斗茶,比学赶超的氛围由此浓厚。同时,资源得以整合和共享,哪里的茶叶好,哪里的需求量大,怎样做出一杯好茶,都能在茶市寻得答案。
有了稳定的“据点”,方便以茶为中心的人们坐下来切磋交流,这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循着茶叶清香,我们见到了这群在推杯换盏中推心置腹的协会成员。
张俊,标准的“80后”,退役后开始做茶叶,已有15个年头。作为绿园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张俊和40多名成员一起管理着合作社4万多亩茶园和两个加工厂。在他的带动下,0多户茶农“撸起袖子加油干”。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了不耽误茶叶销售,茶市专门开辟了杭州专线,直接将唐崖茶运往浙南茶市。一个春天,运输就超过吨。
不仅送往,还得迎来。
姚健,咸丰县茶叶局局长。去年初,一接到茶企请求,他就半夜带着批件去高速公路口接人、接器械,打通茶叶销售受疫情影响的“堵点”。
从路口直接到企业,14天的隔离时间,来者也不闲着,安心在企业做茶。隔离期结束后,再装满一车茶叶返回。
生产防疫两不误,咸丰茶叶的生产销售不仅没受影响,反而优于往年。
在咸丰县高乐山镇白岩村,我们见到了第一书记魏广积。
年底,魏广积第一次来到白岩村。贫困发生率高达45%的白岩村几乎没有一条水泥路,基础设施非常差。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儿童。
作为脱贫攻坚“尖刀班”成员,魏广积在摸清村里情况后,果断决定重启茶产业。
上世纪70年代的老茶园很多都荒废了,如何“变废为宝”,魏广积动了一番脑筋。
唤醒沉睡的老茶园,这是首要任务。
清理杂草、修剪枝条,一番劳作后,老茶树容光焕发。
无污染、香味足,老茶树伸展出的新茶叶受到市场青睐,价格较普通茶叶翻了几番。
同时,合作社的茶叶基地也在紧锣密鼓地经营着。1亩茶园中,多名村民在此务工。
年,村里茶厂开始修建,年正式开工。如今,茶厂不仅能将村里的茶叶全部消化,还可以帮助周边村庄加工茶叶。
因着茶叶,年白岩村全部脱贫,群众满意度达到%。
钱包鼓起来了,环境好起来了,村里又办起了乡村旅游。
年正月初一,白岩村游人如织,挤挤挨挨,人们暂离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在青山绿水间放空自我。客人一波接一波,有的来了就不想走,且一住就是3个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的白岩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15万多元。
我们走进永顺产业孵化园,这里上演着促进产业扶贫的“父子档”。
在孵化园,我们见到了59岁的彭发明,人称“湘西柚子王”。
“柚子不愁销了,电商打开了大门。”
在儿子的帮助下,彭发明成立了湘西三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把永顺全县的农产品集中销售,在中国扶贫网、京东等七大平台同时推出。
电商绝不只是年轻人的事,老爷子照样玩儿得溜。拿起手机,彭发明娴熟地打开页面进行操作。
线上线下一年销售额将近0万元,其中一半归功于电商。
在外做了几十年生意的王守功今年55岁,儿子王少甫武汉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创业。年,大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条索紧细泛白花,醇厚甘美茶奇葩。神秘湘西多好物,土家儿女最爱她。”这个“她”,便是莓茶,也叫藤茶。
大丰莓茶,这是爷儿俩的事业。年轻人有想法,王守功全力支持。
莓茶隐茶杯,这是儿子王少甫的小发明。将茶包固定于纸杯底部,不仅能有效利用碎茶,而且方便取用,是办公场所的首选。
目前,永顺全县网络带货超过1.2亿元,有多人专门从事这一行业。
年,农业农村部开始支持武陵山区。
多人接续奋斗,选派的挂职干部都是部内精英,他们懂*策、懂技术、懂市场,正是武陵山区脱贫急需的人才。
95%的时间都在武陵,挂职干部真正介入到当地的*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我们能带来什么?这是每个挂职干部的自问。
*策、理念、经验、人脉……
大到全县、全州、全省、全国,小到一户贫困户、一家合作社,挂职干部事必躬亲。
山高路远,翻山越岭几天才能走出大山的日子已经结束,一圈圈盘山公路平坦又漂亮。
在武陵山区,过去判断一家富裕程度的最简单方式,是看其家里挂了多少腊肉。如今,香肠腊肉已经成了产品,不仅自己管够,而且还远销海内外。
种瓜点豆,惜土如金。由言必称贫到话必谈产业,不离土、不离乡,照样奔小康。
产业需要定力,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坚持;扶贫需要毅力,需要一群人接力相传的坚守。
古道悠悠,摆手千年。尽锐出战,精准帮扶。
山一程,水一程。武陵今胜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