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伤寒论7879条,胸中窒和心中结痛的病
TUhjnbcbe - 2023/8/10 21:57:00

78,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经过发汗,或泻下以后,感到烦热,胸中板闷窒塞不舒的,用栀子豉汤主治。

本条与77条不同。77条原本是五苓散证,经过连续发汗导致的呕吐和下利,使表邪入里化热,郁结于胃脘部,使患者产生了虚烦不得眠,严重者会有胃脘热痛的症状。本条是汗不得法,或者误用泻下法,使表邪入里化热,郁结于上焦胸腔。

历代医家大多将“胸中窒”解释为胸中气塞,阻滞不畅之感,但是如此解释胸中窒与胸满就很难区别。日本医家大冢敬节在《汉方诊疗三十年》中记载了一篇文章,使人们“胸中窒”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大冢敬节素来性子急,一次急急忙忙地吃下一块热粘糕后,引起了食道烫伤,随后即使进流食也感觉胸口堵塞样疼痛。他想起了《伤寒论》栀子豉汤条对“胸中窒者”论述,便试用栀子豉汤治疗,没想到仅吃一次就效果明显。胡希恕老师也用栀子豉汤治疗过一例食道憩室。因此,我认为仲景写下的“胸中窒”就应该是食道的堵塞感。

不管是食道烫伤还是食道憩室,都已经不是功能的失常而是器质性的损伤,都已经不是气分证而是血分证了。因此,传统医家认为胸中窒是无形热邪郁扰胸膈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如果能够认识到胸中窒的病位在食道,临床上治疗很多食道疾患,如果患者有烦热和阻塞感,就可以考虑用栀子豉汤。

79,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外感伤寒,得了五六天,用峻泻药攻下后,身热不去,胃脘部支结疼痛的,其病尚未解除,用栀子豉汤主治。

伤寒五六日,表证未去,没有里热实证,使用下法是误治。邪气在表,峻泻不能除邪反而损伤人体正气。正气受损,胃气空虚,表邪乘机入里化热,结于胃脘。胃脘能感觉到板结疼痛,病位应该在胃脘血分。中医的诊查方法是以外揣内,虽然无法看到脏腑的器质性病变,但是我推测本条的心中结痛和上一条的胸中窒,应该是局部的红肿热痛。本条的心中结痛与77条的心中懊憹病位相同,病机相似,但是病情更重。用栀子豉汤治疗。

外感伤寒,使用泻下药以后,出现心烦不宁、腹部胀闷、坐卧不安的,是热邪下陷胃肠。热扰心神则心神不宁;热邪阻滞脾气则腹满。泻下后人体胃肠空虚,此时的腹满没有有形实邪,是热壅气滞的虚满。本条比77条的心烦不得眠多了腹满的症状,是热邪不仅下陷于胃脘,而且波及于肠道,用栀子厚朴汤主治。

栀子厚朴汤方:栀子十四枚(掰,味苦寒)厚朴四两(姜炙,苦温)枳实四枚(水浸,去穰,炒,昧苦寒)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本方由栀子、枳实、厚朴组成,主治邪热内扰、气机壅滞的心烦腹满证。用栀子泻热除烦,用厚朴和枳实行气除满。

以常人思维,只需在栀子豉汤中加上枳实、厚朴即可,仲景为何要去掉豆豉?栀子豉汤中豆豉有向上宣散之功,可以佐制栀子的苦寒泻下之力,避免苦寒伤脾。此证腹满是由于热邪已经波肠道,需要栀子清热之力下达肠道,所以不再用豆豉向上宣热。由此可见,仲景遣方用药思维之缜密。

本方和栀子豉汤一样,也要求服用后,出现呕吐的,停服剩下的药。与栀子豉汤一样,本方也不是涌吐剂,有人认为服药后呕吐是人体驱邪外出的表现。我认为不然,栀子苦寒伤胃,患者呕吐应该是药不对症,而不是服药追求的结果。

78条的胸中窒病位在食道,79条的心中结痛病位在胃脘。我推测,如果用现代医疗检测设备检查,都应该有局部的红肿热痛。中药学认为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的功效;外用消肿止痛。其实内服的栀子豉汤,治疗胸中窒和心下结痛的功效,何尝不是消肿止痛?只不过这种红肿热痛是发生在脏腑之内,非肉眼所能见而已。没用肿胀,怎么会有阻塞感的胸中窒?没有肿胀,怎么会有胃脘结痛感?所以,我认为:栀子豉汤证是无形热邪郁扰胸膈的传统说法是不准确的。

正确认识这两条原文,对我们治疗食道和胃脘的热性器质性病变至关重要。

老许话伤寒,持续更新中,敬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论7879条,胸中窒和心中结痛的病